逢甲領先世界--生物產氫技術10年有成

deco

逢甲領先世界--生物產氫技術10年有成

2008.10.02

 

【工學院能資中心】1998年國科會環工學門整合型研究計畫中開啟國內「厭氧生物產氫」的研究,本校教師亦有參與。2000年本校成立「生物氫能研究團隊」,並獲校內多項專款補助,成功開發「蔗糖醱酵產氫發電系統」及「高速率厭氧產氫醱酵系統」;進而於2005年成功爭取經濟部能源局為支持大專院校設立能源中心之主題計畫「厭氧生物氫能技術研究發展」(2005-2008年),在本土產氫菌種篩選、產氫生物反應器設計及菌種結構分析等技術,已獲致傑出成果並獲得國際的肯定。其中所開發之顆粒污泥/固定化細胞系統之醱酵產氫技術,使用簡單分子(蔗糖)醱酵之產氫速率高達360 L/L/d,為國際水準13倍以上;而大分子(澱粉)醱酵之產氫速率高達48 L/L/d (逢甲大學,2006),為國際水準8倍以上,居世界領先群之中。10年來本校「生物氫能研究團隊」共發表了約60篇的國際學術期刊論文,平均每年6篇。
此外,在國際學術交流方面,自2005年至今已有14個國家共30多人次的專家、學者來訪;其中包含國際知名專家、學者Dr. J. Miyake (日本東京大學生物工程系教授,日本國家先進工業科學與技術研究所(JAIST)),國際能源總署氫能推動協定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Hydrogen Implement Agreement, IEA-HIA, Task 21 Biohydrogen主席)、Dr. T. N. Veziroglu (現任美國邁阿密大學潔淨能源研究院院長、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主編、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Hydrogen Energy前主席)、Dr. R. F. Boehm (美國內華達拉斯維加斯大學能源研究中心主任),與Dr. I. Engin T?re (UNIDO-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Hydrogen Energy Technologies主任。另亦推動本校與美國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與南伊利諾大學碳谷分校、芬蘭坦佩雷科技大學、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中國大陸哈爾濱工業大學、韓國高等科技大學及泰國孔敬大學等研究單位簽署合作協議,藉助國內外學術研究機構研發能量,以加速研發進度及提升研發質量。目前已有教授交流互訪10次、交換學生6人次(計14個月)。
2007年12月底,由本校「校卓越計畫(95-97年)」相關經費搭配能源局計畫提供經費,在校內建置完成全國第一座生物氫能之「連續式厭氧生物醱酵產氫先導工場(pilot plant)」,將有助於未來發展具商業規模之永續生物氫能生產系統。將整合校內產氫相關研究及國內外學術研究機構之研發能量,希望能讓本校成為生質氫能發展之研究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