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9
2021.02.09
2021.02.09
【工學院能資中心訊】逢甲大學研究開發的「厭氧微生物暗醱酵系統」(如圖)菌種來源是台中市黎明污水處理廠的污泥,內有三種主要的菌種,一是可代謝有機質產氫的菌種A,二是可以分泌黏性物質使菌群聚集形成顆粒狀的菌種B,第三種是可以消耗醱酵槽中氧氣使槽內趨向厭氧狀態的菌種C 。
醱酵槽內產氫菌種A快速增殖時,槽內的菌種B會同時分泌一些黏性的物質使不同功能的菌種聚集形成「顆粒化細菌」,顆粒化細菌的密度較高可增加菌群濃度,使系統容易在高進料流速操作而增加產氫速率。另外,醱酵槽內放入事先製備好約10%的「固定化細胞」,可使系統快速啟動而提高進料速率,也有誘發顆粒化細菌的重要功能。
本校研究開發的「高速率生物產氫」系統屬於厭氧醱酵系統,系統內厭氧的程度對產氫有很大的影響,因此醱酵槽中也發現能消耗氧氣的菌種C,幫助系統維持在適合的厭氧狀態。以上三種菌種在醱酵槽內各司其職,缺一不可,因此形成獨一無二「和解共生」的本土菌相環境,此環境也造就了快速產氫的世界紀錄。世界專家學者紛紛來本校觀摩交流,並指派專人至本校進行相關技術的研究,如芬蘭坦培雷科技大學(TUT)派遣Perttu Koskinen博士生至本校進行3個月短期研究。泰國孔敬大學(KKU)生物技術系Sakchai Pattra博士生及研究員Dr.Suksaman Sangyoka來本校分別進行8個月及2個月的產氫研究實驗。
逢甲大學高速率暗醱酵槽。(照片/能資中心提供)
分享:
2021.02.09
2021.02.09
202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