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o

為我校園 預約未來 建築系講師 林季芸

2003.11.12

deco

一九八七年初,在十分偶然的機緣,來到本校任教;匆匆至今已然十數載歲月。記得當初校園的意象是校舍極為純樸素雅,與校園中的樹木並肩而立,尺度親切近人,是個低密度開發與典型的郊區型學校;如今已卓然成長為市區型的大學。這段時間中,筆者身處其中的體會,以及擔任營建小組委員參與校園營造的許多會議,值得將校園興革的一些記憶與師長同學們共享。本校校園的建設似乎對應著台灣社會環境(尤其政治與經濟)的發展,可概略為三個階段: (一)從在此校園設校至民國八十年的階段:校園建設反映台灣社會環境的保守與創校先輩們一路胼手胝足的艱辛。校舍的興建以最為節省經費的方式為準則,每棟建築物幾乎僅有一種結構模距的重複,或一種空間模式即可充作各種用途,從辦公室、教室、研究室、會議室到樓梯間、廁所等,因此,常使得某些空間用來彆腳;再者,聯接之通道常為一字規則線型的中央走廊型(語文大樓、行政大樓、丘逢甲紀念館...)或單邊走廊型(工學館、育樂館、理學大樓、行政二館...),以充分節省空間。其時,校園的開放空間也相當保守,通道較窄而侷限,花圃圍上樹籬,植栽種類繁雜,使得校園整體景觀有些零亂。 (二)八十年至九十年的階段:除了新建人言大樓、忠勤樓及商學大樓外,主要在校園開放空間景觀的整體規劃改革。由於學校師生人數的大幅增長與先前階段的不斷建設累積,校園通道需求量與開放空間整體景觀改善成為首要目標,前後分三期規劃設計施工,使得校園景觀品質大幅提昇,令人耳目一新,儼然有大學學府之校園風範。 (三)九○年代-預約未來的理想:最先完成的是內外全面大幅整修完成的總圖書館,主立面似動態的浮雕遮簷,輕盈的體感,精緻的內部空間,在校園核心區創造一種後現代的建築時尚。此外,已開始興建的體育館及室內泳池spa,預計在明年底完工,將成為校園另一個令人矚目的地標。在校區空間發展問題方面,在八十年代,校方曾數度到其他地方或縣市洽詢購地設分校的考量,但皆因緣不聚而作罷。巧的是鄰地-水湳機場計畫遷移,經與政府單位積極溝通結果,擬售予我校土地約莫十二公頃,是目前校園面積的四分之三;在不久的未來,我們校園將大幅擴增;未來整體校園的空間規劃亦已有梗概;新校園藍圖將運動空間與設施配置於以全部校園為座標的東北角(計畫取得的新校地之部分),從目前育樂館東側草坪一直延伸至東端(擬為東側校門主入口)將有一個完整有特色的主軸開放空間,呈現出一種寬闊開敞的大家氣勢。 十多年來校園的積極改革:從各個建築物的整修與新建,開放空間的整體設計規劃,以及未來校地的大幅增加;前輩們蓽路藍縷、開疆闢土,後輩者承先啟後、開創未來,一種如同穩定上揚的成長斜線座標,預約著一幅可以令人期待落實的未來圖景,校園美好的意象於焉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