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9
2021.02.09
2021.02.09
2003.06.12
本文為大華嚴寺方丈、華嚴學會導師海雲法師於92年5月2日應邀蒞校演講之摘要,由教職員工佛學社社長、經濟系副教授鄭保村整理,文中對生命教育有獨特見解,發人深省,鄭老師特藉特刊以饗應屆畢業同學。 「華嚴經」是生命學的百科全書 實用倫理學(道德學),涉及誠實、包容、尊重等人性管理。現代是資訊發達、高教育水平的時代,古代封閉、克制自我的倫理無法適合當今社會。台灣宗教界,講臨終關懷、助念,這是殯葬禮儀文化,不是對人性、生命尊嚴的禮遇;它至多只是生命教育一部份,而不是主題。佛教的「華嚴經」是生命學的百科全書。包括一般所研究的生命教育(五大議題、五大誘因)、生命的轉換—四大工程、生命的超越—五大行法。 當前教育都是知識教育、大腦(IQ)教育,強調記憶、推理、與目標,講求激烈的完全競爭與鬥爭的民主政治(為權力不擇手段),無關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用佛教術語,就是BQ—佛陀的智慧,它不在知識的增長、不在金錢的賺取、不在權力的擁有;它強調自在、幸福、快樂,從天子到乞丐都可獲得,不因人的種族、地位、貴賤而有差別。 生命教育是要實踐、兌現,也要有標的 禪不是用講的,而是「證量化」—實踐、兌現。講知識者無法成佛,要實踐才能成佛。生命教育沒有目的,它祇是存在而已。「證量化」不是目的,「聽到的」也祇是知識,知道不表成就,成就是經由實踐而獲得。生命教育的立場,是要大家去實踐,實踐後你所發現那個部份就對了。 人類文明開始後,為維持群眾生活的和諧,訂出人際間相處的規矩。大腦越發展,規矩越多。整個社會的知識,就是族群大腦的IQ平均值所訂出來的,它僅止於知識而已。生命教育古來本就存在,它沒有標的,標的就在人的本性中。但工業革命後,人類普遍覺醒,出現「標的」—名與利,因此,知識教育在近二百年來快速成長,但發展過程中卻引發副作用。例如,追求效率、教育普及後,人性卻隨之墮落了。 知識教育目標清楚,能測驗,因而興起,生命教育卻因沒有目標而逐漸沒落。假如,要重新肯定生命教育的價值,一定要有標的。例如,要大家節約用水;要不是水從無價變成有價後,大家哪覺得環保的重要。有目標、有共識後,才能有「山上的歸山上、山下的歸山下」的環保觀念。有清楚的標的,才能發出這份心。生命教育並不一定在名利、權利上獲得什麼,但是「趨向明日會更好」是生命教育的願景。 生命教育應該怎樣有效運用,才能促進幸福、解決富裕中的痛苦。第一階段是五大議題:健康(基因改造、染色體重組,破壞生命本質穩定運作的狀態)、工作(如何以健康的心態面對生活環境)、夫妻、青少年、老年等問題。另有五大誘因—財富、權利、知識、名聲、情愛。這五項如何導正,與人際關係、人格完整、人生觀、心理健康、人性等五大主題有關,其一有偏差,世間生活就會有問題。五項都能健康,很多苦難就可一一轉化。 最後是華嚴的四大工程;一是結界:自己規範一定的時間,做一定的功課,例如禪坐、誦經---等達成心靈的超越;二是華藏工程:是三至五人的啟發覺性的訓練,學習聆聽、欣賞、接納;四是華嚴大學:是人性與理念的結合,實施無校區全民化的終身學習制度;四是BQ廣場:是智慧的培養與訓練。 生命教育要有知識、標的。生命教育的基本因素是生存、安全、幸福;精進因素是生命改造、成長、分享、感恩、懺悔、包容。人生舞台與事業舞台不能混而為一。事業舞台有起有落,可以轉換跑道;而家是避風港,家庭經營是把生命因素架構起來,外在才可以迎刃而解。
分享:
2021.02.09
2021.02.09
202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