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o

建築之外 建築學系主任 李素馨

2003.06.12

deco

建築不只是房子,也不只是陳述建築的結構、細部、型態或外貌的工具,建築也是人們利用空間的對話語言,是社會、文化、經濟活動的中心。我們要用什麼樣的角度來看建築在經歷了九二一、桃芝、納莉颱風、恐怖份子攻擊,以及SARS的肆虐,這些不凡的事件都落在這屆畢業生的大學生涯中,我們是否由大自然給予的課業中反思領略了建築的真意?是否回歸了自然與人文的關懷?
我反思著三年來和這屆學生的互動點滴,似乎有著特別的情愫,也許是因為三年的行政職務期間,正是他們在逢甲建築系學習逐漸茁壯的時候,想著他們一堆人擠進我的辦公室中談論改善教學空間、設備、課程的熱切模樣,當然還有一篇篇的"complain"...,由於互動,這些年來我們有了傳統逢甲建築之外的最多試驗,包括增開了許多人文、歷史、自然、藝術的課程,和東海建築、英國AA舉辦的workshop、建築與景觀實作課程、建築講座、辦讀書會、編設計專刊...。在此要感謝學校各單位和系上師生給予的支持,讓對社會變遷反應最敏感的建築系能在制式的教學體制外保持彈性的試驗。
循著這種敏感的動態試驗操作經驗法則,為今年的畢業班,我們邀請了更多的指導老師,以多種角度操作畢業設計,讓同學在哲學、科學、人文、工程技術、藝術美學、理論批判中呈現出建築多樣面貌的可能性,感謝所有畢業設計老師的辛勞努力與竭殆心力的付出。
面對SARS對台灣的全面衝擊,同學準備多時的畢業展亦受波及,但我們更積極的融合校園生活空間展示的概念,呈現建築系整體的教學成果,和系友、老師的作品。這次的畢業展和專刊在財源拮据的情況下,感謝校長、李院長、校友會施鵬賢會長、中區系友會黃才丕會長、李豐茂學長等人的贊助支持,讓畢業展和畢業專刊得以完成,也讓這一屆畢業生有了鼓勵的競爭與榮耀的光環。在畢業前夕,對即將踏入社會或深造研究的逢甲建築人,有深切的期望,預祝大家在未來的人生舞台上,恣意綻放設計的理想,也期待社會各界給我們更多的指導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