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掘傳統 結合科技 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

deco

深掘傳統 結合科技 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

2003.03.13

【歷文所訊】聽說過用顯微鏡、紅外線研究「歷史 」嗎?本校新設不滿一年的「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 ,不僅名稱特別,而且課程設計非常有創意,跨越了傳統史學的範疇,兼顧「知識」與「技術」,更將高科技融入歷史與文物的研究。
擔任所長的胡志佳教授指出,該所的研究生並不全是歷史系出身,還有來自中文系、建築系、都計系等等,他們不同的專業知識背景,運用到課堂上的討論,促使師生一起腦力激盪,既觸發了許多前所未有的創意,也擴大了研究的主題與觀點,共同發掘出歷史與文物更深層的意義。
胡所長表示,該所非常強調理論與實務的結合,配備有顯微鏡和紅外線等精密器材,應用在文物鑑賞上,提供學生操作實習。目前更積極伸出觸角,不但與國內相關單位建立合作關係,如鴻禧美術館;未來也將聘請大陸新疆博物館的學者來校進行交流。
該所規定學生利用寒暑假參與田野調查,必須到台灣或大陸地區的歷史文物館 、博物館、或相關田野工作室體驗學習,將歷史與文物變成一種實務經驗,而不只是理論知識。今年夏天 ,該所還將帶領學生遠赴內蒙古,一起實地考察研究。
在該所開設「文物鑑賞」課程的劉良祐教授,也是一位知名的藝術家與文物鑑定專家,他指出,「文物」的價值遠超過一般財物,既是文化價值保存的基礎,又可供人欣賞,甚至當作財產被保存。在許多西方國家中,文物不但有質押借貸的價值,甚至還享有免稅的優惠。因此,文物研究的範圍非常廣泛, 可以由藝術、歷史一直延伸到經濟、管理甚至財務。
胡志佳所長表示,正因為結合了現代科技與歷史文物,所以該所學生的未來出路特別寬廣,可以有更多元而出色的表現。她正構想與逢甲大學電視台進行合作,以現代的影音技巧,使歷史文物更為鮮活、更具有生命力與吸引力,進而與日常生活關聯起來,產生各種應用的可能性,激發社會大眾的興趣與關懷。
胡所長說:「使歷史與文物不再遙不可及,不再令人覺得事不關己,這是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所要追求的最大目標。」

用顯微鏡研究歷史。(攝影/鄭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