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9
2021.02.09
2021.02.09
【校園記者鄭博文報導】本校資電學院與中國工程師學會逢甲大學學生分會共同舉辦的「小說與科技研習營」,第四場的演講於三月十九日在第六國際會議廳舉行,邀請到資深新聞工作者趙曉寧小姐,以「科技報導文學」為主題,闡釋科幻小說與報導文學之間的異同。
趙曉寧小姐曾任中國時報的台中市召集人,現任全國廣播的節目主持人,既有資深新聞工作者透徹的觀察力與敏銳的聯想力,又有引人入勝的語言表達能力,使在場師生收穫頗豐。
趙曉寧引用告子的「食色性也」開場,她認為食與色是人的本性,也是所有動物的通性,但人之所以能為萬物之靈,在於人具有思想,能思考是非善惡,想像各式各樣的問題;而科幻小說便是人類展現想像力的具體成果。
科幻小說並非現代產物,而是自古即有。她舉出《封神榜》和《西遊記》這兩本家喻戶曉的小說為例,其實便可視作古代的科幻小說,而且預示了後世的科技發展,例如,哪吒日行千里的風火輪,不就是今天的摩托車嗎?而負責降雨的雷公電母不正像是今日的造雨人嗎?科幻小說不一定有科學根據,但是憑空所幻想的小說情節,往往正是未來世界的真實形貌,像埃及的金字塔,因為人力實在難以建造,於是有些科學家開始猜測是外星人所為,而這樣的猜測早已經在科幻小說中被多次提及。
趙曉寧以資深新聞工作者的經歷,分析科幻小說和報導文學的同質性,她以為科幻小說之所以吸引人,其實來自它的真實性,不論人、事、時、地、物樣樣俱全,如同報導文學一般,例如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對於茶花的描述令人嘆為觀止,就是因為周全的資料使人不覺將它當真。科幻小說雖然大部份是想像,但也有少部份是真實;報導文學固然絕大部份是真實,但也常因渲染或角度不同而失真。許多人總以為報導文學的東西就是對的,而科幻小說則是虛假錯誤;報導文學其實也會有錯誤,而科幻小說未必沒有成真的一天。想要分辨其中的真假虛實,須靠自己的判斷力和一顆懷疑的心,以宏觀的角度觀照全局,才能看出其中的真相。
趙曉寧小姐。(攝影/鄭博文)
分享:
2021.02.09
2021.02.09
202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