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校園新聞
  • 全球化與大學教育的國際維度 賀逢甲大學建校四十周年校慶 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 金耀基
deco

全球化與大學教育的國際維度 賀逢甲大學建校四十周年校慶 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 金耀基

2001.11.22

deco

金耀基教授係美國匹茲堡大學哲學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講座教授兼副校長。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院長。1994 年獲香港政府委任為非官守太平紳士,同年並當選為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1998 年獲香港特區授勳銀紫荊星章及香港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金教授著作等身,學術論文與專著受到學界高度推崇,多種時事評論及抒發個人情懷的散文集,也都膾炙人口,並對廣大學子產生深遠影響。本次應邀專程來台參加本校校慶,並親致賀詞。
今天我受邀出席逢甲大學建校四十周年的校慶,感到十分榮幸。首先,我要向逢甲大學的董事會、校長、老師、同學表達我誠摰的賀意。
逢甲大學創立於六十年代,經過了四十年的努力,已經成為一所擁有六個學院、二十八個學系、五個博士班、二十二個碩士班,學生一萬八千餘人的都會大學,歷屆畢業校友超過十一萬人,遍佈海內外,成為台灣企業界的中堅,更是國內工商發展的重要支柱。逢甲大學四十年能有這樣豐碩的成果,實在令人敬佩,也的確值得「逢甲人」的自豪。「逢甲人」把逢甲比喻為蝶,蝴蝶的生命史有卵、幼蟲、蛹及成蟲四個時期,逢甲所經歷的六十、七十、八十、九十的四個年代也是由孕育、成長、蛻變而羽化成蝶,每個年代逢甲都以不同的生命形式,完成不同的發展任務。羽化為蝴蝶之後,有了豐滿的雙翼,逢甲可以振翅飛翔了。
逢甲四十年,處處可以看到「逢甲人」求變、應變,日新又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心態,當時序邁入二十一世紀,「逢甲人」又自覺到面臨轉型,並已在心理上準備再出發,迎接新世紀的挑戰了。面對新世紀,逢甲與世界其他大學一樣,面臨著多種的挑戰,其中最突出的是全球化。我了解逢甲的領導層都已充份意識到這個挑戰,並且已經有了回應的措施。全球化不是今天才出現,但這一波全球化的影響是最巨大的,《羅馬俱樂部》甚至視之為「第一次全球革命」,認為我們正處於形成一個新型態的全球社會的初期階段,當然這個新社會的來臨是得助於一些先進科技的興起,尤其是微電子與分子生物。全球化對世界帶來的影響複雜而深遠,它對我們,對世界任何國家和社會,都會是一種挑戰。我們不能盲目的反全球化,也不能無知地隨全球化起舞,重要的是,我們要有「了解的參與」,並且要增強參與的能力。今年十一月十日中國大陸已進入 WTO,翌日台灣也進入 WTO 了,這是說,中國人的社會都要進入一個「全球經濟」的市場圈了。
應該指出的是,全球化不止是經濟的、貿易的,它也是政治的、文化的、教育的。就教育來說,大學教育與全球化的關係是最密切的,大學原來就是一種具有世界精神的機構,「普世主義」(universalism) 更一直是學術的核心價值。中國自清末開始做「現代轉向」以來就不斷有青年學子到歐美、日本留學,也即是以歐美、日本的大學做為我們高等教育的部分代替,從某個角度來看,這也是大學的國際化與全球化。無可否認,這種國際化或全球化是一面倒的,這個現象迄今並沒有改變,說到底,只有自己國家的高等教育站起來,站得高,為國民提供足夠的高質素的大學教育,這種一面倒的大學全球化現象才能有所改變。
全球化對高等教育的挑戰,可從兩個層次看,一是如何保持本國高等教育在國際競爭中的競爭力,一是大學如何培養出能夠在一個全球經濟新局面中保持競爭力的畢業生。這是不同層次上的問題,但卻是緊密相關的。
1999 年的〈勃隆那宣言〉(Bologna Declaration) 是歐洲高等教育對全球化的一個回應,它是針對全球化所產生的二個挑戰,一是增加歐洲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指因應英語世界高等教育對歐洲高等教育的領先性而言),一是保持歐洲高等教育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勃隆那宣言〉指出要保有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的競爭力,不能僅僅在教育設計上增加點點滴滴的國際性的成份,而是要在課程開發、教研人員的甄拔等加入一個「國際的維度」(international dimenson ),這是結構性的。德國、荷蘭、挪威這些歐洲國家,大學的課程都大幅增加用英語為教學語言,即是一個例子。無疑的,這個措施正是增強畢業生在歐盟體中的“普遍的就業能力”(universal employabity )。同時,也是增加歐洲高等教育在全球化中的競爭力。講到這一點,我總覺得香港中文大學的「雙語文」政策(中英語文)是適應今天教育全球化的趨勢的。
台灣的出路與前途必須是向外看,向外發展。全球化是對台灣的挑戰,也正是台灣應該發展的道路。台灣要能在全球化中保有生存力、競爭力,根本上講,台灣的高等教育必須扮演一個角色,大學的教學研究都應該有一個「國際的維度」。要拓展「國際維度」,用英文作教學語言便是其中必要的一環。今年六月六日朱鎔基先生對他母校清華大學的師生作「告別」(辭去擔任了十七年管理學院院長之職)演說時,坦誠地說:「我希望管理學院所有課程都用英文教,我不是崇洋媚外,世界經濟全球化,我們需要同世界交流。」我們應該了解,英文對中國人來說,它不止是一種外國語文,它更是「世界語文」,它特別是全球性經濟、普世性學術上的主要語文,從這個角度看,大學兼用英文是一種必要,談不上崇洋媚外。對中國人的大學來說,中文是必須的(它也正有機會成為經濟上的「世界語言」),英文是必要的。我高興知道,逢甲大學一直在提昇學生英語的能力,塑造英語的環境氛圍,我更欣賞逢甲「立足大台中、放眼全天下」的自我期許,因為我認同逢甲這種開拓的精神與高闊的視野和願景,所以我願意在逢甲四十不惑之年,提出我對大學全球化的一些看法,與逢甲的師生共勉。最后,讓我再一次祝「逢甲」雙翼振飛,舞出燦爛的風華。

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