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校園新聞
  • 打造逢甲文化 發揚滄海精神 歷史人文組副教授 王志宇
deco

打造逢甲文化 發揚滄海精神 歷史人文組副教授 王志宇

2001.11.15

deco

文化為一種不斷學習、創造與承襲過程的積累,當其蔚為一股大多數人都能接受的思潮或看法時,便得以影響此一範疇的人們,朝受此制約的方向前進。是以學者們提出儒家文化圈解釋東亞經濟的突飛猛進,都著眼於文化對人們行為的影響。
初入逢甲,正逢校慶前夕,頗震懾於漫天價響的拔河吆喝聲,這是對逢甲的第一印象。後來想不到到逢甲教書了,這才真正領悟拔河比賽對逢甲學生的重要與意義。民國五十九年起,本校已經開始在校慶時舉辦拔河比賽。拔河比賽在本校的發展已逾三十個年頭,每年學生們為爭取勝利,費盡心思地訓練與鑽研技巧。對學生而言,此比賽不僅給予為共同目標奮鬥的經驗,在這個過程中,彼此關懷打氣,互相切磋琢磨,對集體意識的凝聚以及身心的磨練,皆有所幫助,無形中塑造了逢甲人的精神與特色,這對未來進入社會工作,適應團體工作而言,有相當的助益。企業界愛用逢甲人,或許這種文化特質的薰陶不無影響。早期學校安排拔河比賽,或許沒有這些目的,不過無心插柳柳成蔭,拔河比賽終成為逢甲的特色。從本校的拔河歷史證明,此種優良傳統的塑造,校方是有著力之處的。近幾年來,似乎從某些活動的推動,也說明校方有意創造另一項優質文化,如文藝月的活動,慢跑運動的推展等。這些活動的推展,我們樂觀其成,並拭目以待其發展成逢甲的另一項傳統。
當然文化的積累並不全然往好的方向前進,有些文化形成之後,反倒阻礙了進步。面對中國人的鄉愿及阿 Q,有人以醬缸文化大加批判,無非要中國人覺醒。校園文化之中,某些風氣逐漸在形成的過程中,是需要輔導者加以導正的。面對校園文化中某些因子的衰敗,絕不能鄉愿的任其發展,待其蔚為風氣,若思有所改易,殊非易事。
我們相信成長是艱辛的,不過破 繭而 出的 蝴 蝶 卻是最美麗。當拔河運動成為本校的特色之時,也莫忘了文化有種種的層面,對自己校園文化開始有所反思,對自己學校的歷史文化有所重視,可能是孕育另一深層文化特色的開始。或許在幾年後,當逢甲人離開學校,除了榕榕大道、拔河及慢跑運動等,另一種深刻的印象,會烙印在每個逢甲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