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o

本校四十周年校慶感言 前校長 張希哲

2001.11.15

deco

民國九十年十一月十五日,欣逢本校四十周年校慶日。我於本校最艱窘時期,在校服務十年多,退休後和本校師生校友亦常有往還;愈接近校慶的日子,思前想後感懷愈多,茲綜合歸納略述一二。
我最大的感想是退休後親見到本校有美好的成就發展,深感欣慰。
本校開辦於民國五十年,校址初設於台中市北屯區大坑山坡,設土木、水利、工商管理、會計四學系,學生二百一十一人。民國五十一年八月,高信先生接任校長,與首任校長陳泮嶺先生於八月二十五日借台中市政府大樓「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台中研究區」辦交接。高先生以大坑原址校舍不適宜辦學,決定遷校,乃暫商借北屯國小部分教室上課,租北屯路十二號一幢民房辦公。五十二年一月五日,第二任校長高信先生和我的交接典禮,在北屯國小大禮堂舉行。當時仍是四個學系,一二年級學生共四百二十七人,專任教職員二十餘人,兼任教職員五十餘人,仍借北屯國小教室上課。至二月十九日,才遷至西屯校區上課和辦公。就實際言,這算是逢甲建校的開始。
我任校長十年又六個月,於六十二年六月三十日退休。是日和第四任校長廖英鳴先生交接在育樂館大禮堂舉行。當時移交的記載,逢甲的教學單位已由四個學系增至日夜間部合共三十一個學系、三個研究所、及四個華僑專修科,學生人數由四百二十多人增至九千六百多人,教職員由八十二人增至六百五十八人。校地由原購的一萬六千多坪增至六萬九千八百多坪。圖書由九百多冊增至八萬多冊,校舍在我任內先後完成的有教學大樓、行政大樓、商學館、工學館、建築館、育樂館、語文大樓、圖書館、教職員招待所四幢、男女生宿舍六幢、餐廳兩幢及綜合運動場,另已發包在施工建築中的有研究大樓(後改稱為丘逢甲紀念館)及男女生宿舍一幢。為配合教學研究實驗的需要,十年來陸續設置的實習實驗的單位共六十餘間均配置各種儀器和設備。此外在奠定建校基礎的同時,也注意與世界各國大學的聯繫與交往,本校十周年校慶時,國外有八十七所大學校長致送祝詞或致電向本校祝賀。五十七年十二月七日教育部曾對本校教職員待遇發給的標準和辦法來函嘉許,並以副本發送各私立大專校院參考。六十一年一月,本校擬定「十年發展計畫」報教育部核備,教育部除嘉勉外,並將該計畫全文刊登教部出版之「教育與文化」第二卷第六期,並加按語,「茲將該院十年發展計畫刊載於此,以供各校參鏡」。這亦足見教育部對本校的肯定。在十周年校慶慶祝會和我退休交接典禮,我都說:這是逢甲全體教職員生共同努力的成果,只為本校奠定一點基礎,未來的發展,仍有待於大家更努力。
我退休至今已二十八年五個多月,歷經廖英鳴先生、楊濬中先生、黃鎮台先生三任校長至今現任校長劉安之先生,本校先後在四位校長的卓越領導、董事會的指導規劃,及教職員生、畢業校友共同努力下,逐年均有美好的成長與發展,顯而易見的,如:
教學研究單位已擴展為六個學院、二十八個學系,研究所五個博士班、十二個碩士班,華僑主修科六個科,研究中心五個;在校學生人數一萬八千餘人,教職一千餘人,畢業校友十一萬餘人。校舍方面有新建的人言大樓、理學院大樓、土木水利館、原教學大樓改建的忠勤大樓等數館,及正進行中的學生宿舍及教職員招待所的改建,自然增加了很多的使用空間,而校園環境的美化,及圖書儀器、教學設備大幅的增添,更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在國際關係方面,與國外二十多所著名大學締結姊妹校,進行學術交流,且多次在本校舉行國際學術會議。近十多年教育部對各大學進行各項評鑑,本校常在評鑑中被列為優等而受到獎勵。這是本校二十多年來成長發展的事實,和十周年的逢甲相比,當然進步了很多,以這樣的成果來慶祝本校四十周年,我們大家都會感到滿意而高興的。
在熱烈慶祝創校四十周年的時候,我相信大家也會想到本校的未來,大家不會以目前的成就為滿足,一定盼望把本校推上國內外著名大學之一,由於時代環境的變化很大,要達成這一遠大目標,必須經過更嚴峻的挑戰,最起碼的幾項是:
(一)國內大學與獨立學院在民國五十年本校開辦時,共有十八所,至今年已增至一百三十五所,不少新辦或改制的大學,都有「迎頭趕上」的雄心,競爭必然越來越激烈,本校面臨這樣激烈的競爭環境,如何能超越眾多大學而為青年學子及社會大眾肯定為優良大學?
(二)台灣明年將進入「世界貿易組織」,大學教育將逐步國際化,外國大學可來台招生或合作設立分校或分班。又中國大陸近年大力改進獎助高等教育,水準已顯著提高,台灣青年赴大陸就讀者逐年增加。本校除了與國內大學競爭外,對於外國大學與大陸大學應合作或競爭?如何合作及如何競爭?宜早日籌謀因應,這又是一項考驗。
(三)有不少傳播媒體報導,謂台灣的大學,設備和師資,逐年都有進步。但學生的學習意願與研究精神,因受社會風氣影響,卻漸漸退步。不知本校學生是否有這些現象?如有,怎樣使他們由「退步」改為「進步」,這是即將面臨的挑戰。
除了這些挑戰之外,當然要有遠大、宏觀、具體、周詳的發展計畫,更需全體教職員生與畢業校友共同努力,才能促進本校更大更好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