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9
2021.02.09
2021.02.09
2001.10.25
【編按】由本校圖書館與台灣師範大學社教系共同舉辦的「2001 年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10 月 19--21 日在本校舉行,劉校長親自舉行開幕,共有來自國外知名學者,以及全國大學院校、高國中小學、社教機構、圖書館界等四百多人與會,討論氣氛熱烈,全程圓滿成功。教育部曾志朗部長本預定親自來校致詞,臨時因公忙而取消行程,但為表對本次研討會之重視,並宣示資訊素養教育之政策理念,特頒書面賀詞,請劉校長在會中代為宣讀。以下為曾部長致詞全文。
各位貴賓、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大家好:
最近911事件引發世界的不安。很多人都說,恐怖份子打的是一種「不對稱的戰爭」。所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事實上大部分人的問題,都來自資訊不足與不確定性所引發的「資訊焦慮」。如果國人能了解生化戰的特質,能確實掌握,就能體會生化專家所說的「感染炭疽病的機率,比被車子撞到的或然率還低。」那還有甚麼好恐慌的呢?
在另一方面,知訊不對稱的現象,也深深影響市場經濟和就業市場。因此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三位得主的獲獎理由都與資訊不對稱有關,並非偶然。例如,得獎之一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經濟學家艾克羅夫的研究就是從「檸檬車」市場開始的。他的研究如果改成台灣版,就會變成泡水車的買賣研究。許多車商把泡水車整修之後,運到未淹水的地方去賣。買方在「敵明我暗」的情況下難免吃虧,於是又有買賣雙方的互信問題產生。這就是「知訊不對稱」的明顯影響。另一位得獎人,史丹佛大學經濟學家史賓賽,則因研究擁有內幕資訊的人可被信賴的方式向外傳達而得獎。例如一個聰明的學生要向潛在的雇主傳達他的價值,方法之一就是說自己畢業於名校。所以,我們處在資訊社會,可以說包括生命安全、財富的累積及良好職位的取得,處處都與個人的資訊素養有關。
知訊不對稱的現象應用於教育界,就是所謂「知訊落差」,教育部近年來致力於普及資訊教育,就是希望能將資訊教育向下紮根至中小學階段,消除知訊落差,培養具有資訊素養的國民。過去教育部配合資訊教育所推動的種種措施,均已為國中小資訊教育環境奠下基礎。目前正積極規劃推動「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配合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我們期待各領域參與、關心與支持資訊教育與終身學習發展,共同為厚植台灣未來人才的競爭力而努力,使得學習方式更多元化,以期達到「資訊隨手得、主動學習樂、合作創新意、知識伴終生」的願景。
在知識經濟時代,國家競爭力的提昇,取決於知識的力量。現代的教師,在多元社會中,面對e世代,要善盡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並不容易。由於知識遞增速度逐漸加快,教師如不能體認終身學習的重要,隨時充實自我,增進專業能力,就很難與時俱進,滿足學生的需要,至於創新,那更是奢求了。在此,我要建議各位教師朝下列三個方向去努力:第一,加強自身吸收、處理資訊的能力,以求以身作則,不斷進步。第二,隨時活用所學新知識於教學活動中,提升以學習成效為中心的教學能力。第三,恢復師道的使命與尊嚴,以愛心和耐心營造安詳的校園風氣。我深深期盼所有的教師,都能許自己一個不同的未來-不斷改造自己,迎接挑戰,使自己成為照亮國家未來希望的明燈。能夠給下一代活潑多元的學習內容和環境,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適性發展,快樂學習,奠定終身學習的基礎。
很高興見到此次逢甲大學圖書館以「資訊素養與各級學科教學之融合」為主題,與台灣師範大學社教系合作舉辦「2001年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研討會」,並邀請海內外著名教育學者、專家、各級學校及圖書館界同道與會,希望藉由本次研討會議中,理論研究成果的發展、教學經驗的展示等等活動的互動交流,能夠傳達教育改革理念,引領新世紀的學習風潮。
再次感謝逢甲大學、台灣師範大學,最後預祝本研討會順利成功,並祝與會各位貴賓、學校代表、各位女士、各位先生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研討會
分享:
2021.02.09
2021.02.09
202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