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9
2021.02.09
2021.02.09
2001.03.15
韓國及世界知名水墨畫家,本校韓國姊妹校木浦大學交換教授朴允緒教授,應校長之邀,來校講學一學期,主授「藝術概論」,理論與實務技巧並重,同時於課堂上提起畫筆,教導學生繪畫技巧。本校過去一向以工商管理學科為重,近來致力提昇校園優質文化,在未設有藝術、美術等相關科系的校園中,朴教授來校,注入藝術美學的養分,增添幾許優雅。
朴教授畢業啟明大學美術系,專攻西畫,未曾拿過毛筆寫字繪畫,是何因緣,於弘益大學美術研究所就讀時,捨西畫而專攻東方繪畫及水墨畫呢?
?
成為畫家源自家學
西化青年回歸傳統
朴教授出身書香世家,祖父是中學校長,父親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雕塑系,母親同時留日,主修西畫,經朋友介紹結為連理。父母在當時都是頂尖的知識份子,吸取西方新知。母親現年81高齡,精神奕奕,仍不時學習新事物,如電腦等。父親爾後成為著名的雕塑家,在外成立工作室;母親則每日在家作畫不輟,朴教授家學淵源,日夜又受母親之薰陶,成為畫家乃順理成章,然而畫家之路並不順暢,朴教授如何克服種種障礙,完成畫家之夢?自父親辭世,家中頓失支柱;畫家在當時不受重視,謀生不易,所以母親極力反對繼續習畫,甚至學校作業都由母親親自代筆。然而天生的藝術細胞,無法阻擋作畫的強烈渴望,大學仍然選擇了美術系,時代青年仰慕西風,再加上多年的根柢,所以致力西畫創作,並協助教授創作銅雕。講述至此,朴教授露出童稚般的笑容,回憶著說,與美術相關的科目都是A+,其他甚至被當,必須重修。畢業後,擔任高中美術教師幾年,深覺志趣不合,創作方面也遭逢困境,精神不振、苦悶不已!有一天,徘徊街道,巧遇昔日恩師,指點說,身為韓國人,為何不畫屬於自己國家的畫作呢?經過苦思,朴教授於碩士班,選擇了主修東方繪畫專攻水墨。當年西化的青年,仍選擇回歸東方傳統。西畫的理論與技巧協助了創作的基礎,但因從未拿過毛筆,必須常常熬夜,日夜苦練,才能急起直追,技進於道,最終成為擅長東西方繪畫的美術家及雕塑家。朴教授的成功,固然是天分,然絕非僥倖!
?
中日韓水墨畫風之異同
東南亞以及韓、日等國,深受中國的文化影響,文字與繪畫皆然,然而各國之發展卻各有其特色。韓國的水墨畫承襲中國,然其相異何在?朴教授以四兩撥千金簡易的方式回答,他以「京漬」(韓國泡菜)為例,它的口味、風味,到了台灣、日本,明顯有所不同。大體而言,中國山水畫的文人氣息濃郁,畫風雍容大方;日本予人寧靜、潔淨的感覺;韓國則兼而有之,寧靜、潔淨而大方。舉例而言,朴教授畫冊「虛與實」,藉鳥與樹及鳥影,呈現出黑與白,虛境與實境的對比,透顯道家陰柔陽剛、寧靜而和諧的美感。
朴教授舉行過六次個人展,二百餘次的世界團體展,為世界級的作家,他是如何創作這許多傑出的畫作呢?他平日喜歡小酌、看韓國現代小說。藉著酒,不斷地構思,常常耗費數月,待靈感一來,立即作畫。朋友笑稱,不常見畫家作畫呢!畫家同作家一般,苦思創作的過程如出一轍,其中的艱苦,如人飲水,點滴在心頭。
?
教育以環境影響最鉅
朴教授見廣多聞,具國際觀,兩度到美國南密西西比大學講學,此次應邀來校,對學校的環境提供寶貴的意見。他認為教育涵蓋了家庭、學校、社會及環境(自然)教育,其中以環境教育最為重要,舉例而言,美術家不必一定畢業專門科系,主要受環境的薰染。乍見逢甲,感受到極力尋求改變,躋身世界知名學府的強烈企圖,然而土地受限,建築物往高空發展,讓人有很大的壓迫感,建議在教室、走廊及校園內,可懸掛畫作或是放置雕塑,整個環境立刻予人不同的感受,學生受此薰染,思維及言行舉止,漸收潛移默化之功;又看到我們吃飯時用衛生筷,浪費資源又製造垃圾,韓、日都已使用不銹鋼筷子,容易清洗又可重複使用;核四興建與否,見仁見智,但選擇興建,可能造成環境嚴重污染等看法,對此國人也常批評抨擊。我們宜亟速謀求改變,用心維護我們的環境。
藝術工作者,身、心、靈必求寧靜無染著,作品才能感人,百年樹人的教育工作,其理亦同。校園優質文化的建立,提昇學生及國人的生活品質,由此開始。(採訪/楊美美老師、金尚浩老師)
?
分享:
2021.02.09
2021.02.09
202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