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8
2025.04.14
2025.04.30
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於4月23日再度邀請知名藝術創作者暨策展人紀柏豪先生蒞校,主講「從自然到社會的藝術探索:跨域策展及國際經驗分享」,講座吸吸引愛好藝文活動之師生參與參與。活動由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何寄澎教授致詞揭開序幕,並由第11屆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得主謝銘峯老師擔任主持人。
在藝術與科技日益交織的時代,藝術已成為理解社會、轉譯知識的重要媒介。紀柏豪先生以其豐富的策展經歷,分享如何透過藝術與科技的結合,重新建構人們對自然、社會與科技的感知方式。2024年他策劃國科會《匯聚:從自然到社會的藝術探索》國際交流展,主題涵蓋「宇宙共生」、「感官賦能」、「網路交織」與「科藝匯聚」等四大部份,透過藝術家與科研團隊合作,將太空、地震、海洋等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具互動展演的感官藝術裝置,成功吸引不同背景的觀眾共鳴。
音樂藝術創作者、策展人紀柏豪先生分享如何透過藝術與科技的結合,重新建構人們對自然、社會與科技的感知方式。
除國內策展經驗外,紀柏豪先生也分享近年多項國際合作成果。2022年與墨西哥 dériveLAB 和 BEMA 團隊聯手創作風動裝置「風弦琴」,置於墨西哥克雷塔羅市博物館內外,提供參與者以收聽無線電台的形式,體驗大自然的風動。此外,在拉脫維亞新媒體文化中心 RIXC 的藝術駐村活動中,紀先生促進臺灣與東歐在新媒體文化和科技藝術領域的相互了解,並關注生態永續議題。2023年他邀請墨西哥藝術家來臺駐地創作,將風弦琴帶到街道與參與活動者一同行走,並延伸到河川、港口、海洋,發展出新的環境感測裝置,記錄周遭狀態,再經由頻譜分析、聲音化等方式,轉譯感官體驗,讓大眾更容易理解環境尺度的變化。
2024年由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舉辦的「聲徜音樂節:Wandering」,紀柏豪先生參與由聲音藝術家Kaffe Matthews 推動的 Sonic Bike 計畫,以「腳踏車騎行」觸發聲音的互動地圖裝置,參與者在騎行的過程中,可以聽到隨路徑變化而即時生成的聲音作品,將城市變成樂譜,為日常的移動賦予全新的聽覺體驗。
上述的策展活動皆以藝術作為介面,連接在地議題與全球視野,激發大眾對環境、科技與社會的未來想像。紀先生亦探討跨域合作所面臨的挑戰,像是如何面對時間及資源有限性、藝術如何跨越知識門檻等問題。他引用麻省理工學院 Center for Advanced Visual Studies(MIT CAVS)的理念,指出藝術家在合作中可以成為科研人員的「感知延伸」,將抽象概念以藝術形式注入人性溫度與情感共鳴。
紀先生回顧自身從臺灣大學經濟系畢業、參與樂團、進入實驗音樂領域,直至前往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 Goldsmiths)攻讀作曲碩士,並於荷蘭 Jan van Eyck Academie 研究藝術應用的跨領域學習歷程。他強調藝術不應自我設限,而是能主動介入社會議題,與科學家、工程師、社區居民建立新的對話關係。
最後,紀先生強調,「藝術≠設計/科學/教育」,而是超越單一領域的界限,成為連結知識、情感與未來的重要橋梁。藝術不僅讓我們「看得懂」,更讓我們「感受到」,並提供一個大眾「共同理解的空間」。他提醒,在策展實踐中,應設計多層次的理解途徑,促進來自不同知識背景的觀眾參與,從而推動科技成果、公共議題與在地文化間的對話,共同繪製未來社會的想像藍圖。
演講結束後,現場師生仍意猶未盡,繼續向紀先生請教藝術與科技互動之實際操作與問題。為增進學生人文藝術涵養,培養美的鑑賞力,通識教育中心將持續規劃文學、歷史、哲學、生命科學、音樂、戲劇、繪畫、建築等多元主題的精緻沙龍講座。
校內師長、學生感謝紀柏豪先生帶來精采的分享。
分享:
2025.04.28
2025.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