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dex
  • 校園新聞
  • 打造跨院系多元使用創新環境 智慧城市共享學習堂正式啟用
deco

打造跨院系多元使用創新環境 智慧城市共享學習堂正式啟用

2020.09.21

deco

【建設學院訊】智慧城市為未來城市競爭力之重要指標,為培養更多智慧城市相關產業之人才,本校優化丘逢甲紀念館三樓(原第二國際會議廳)空間,改造成「智慧城市共享學習堂(Smart City Learning Commons)」,並於9月15日邀請高承恕董事長、李秉乾校長、楊龍士資深副校長及各院師生們共聚一堂,舉行隆重啟用典禮。該場域將成為本校與智慧創新接軌,兼具教學、實作及展示多元使用,提供跨院、跨系學習共用空間的新典範。

高董事長看見煥然一新又賦與多元使用功能的新空間,內心充滿感恩,感謝建設規劃辦公室、資訊處與建設學院同仁,在無數次的討論、規劃下,提供逢甲師生一個充滿智慧科技,可以進行創新教學的好地方。也期許全校師生、同仁要善用共享,資源才會加值。

李校長提及丘逢甲紀念館為本校早期建築,第二國際會議廳二十年來一成不變,經過學校師長、同仁的努力,變成一個定位清楚的創新場域。這麼好的空間不僅要善用且要大量使用,充分發揮綜效。不僅是建設學院發展智慧城市,也是本校結合跨院系,豐富逢甲大學教學能量的重要據點。

智慧城市共享學習堂的空間規劃是以高度可變性為主要需求,主要場域包括2間專業電腦教室、虛擬實境夢工廠(VR/AR/MR)和開放式實作討論空間。除了研究生或專題生共同討論空間外,更可透過不同桌椅的組合形成多功能教室,提供小組或團體課程在此進行,或是利用投影牆面成為專題演講空間或VR體驗場所,作為學生舉行成果展示的展覽空間。

同時,為了提升學生實作能力及專題研究的質量,除了空間優化外,也添購了許多教學設備,包含8米寬之投影牆、3台光固化3D印表機、4台UAV無人飛行器、35台組裝式迷你無人飛機、12組專業VR眼鏡、35組簡易式VR眼鏡,提供學生在學習或專題實作上能利用這些設備,激盪出更有創意的想法。

智慧城市共享學習堂本學期將開設三維數位城市建構與應用、智慧城市科技與生活及智慧城市與環境模擬三門不同面向的場域特色課程。該場域未來也是連結丘逢甲紀念館、科航館、春雨塘和水湳智慧城,實現專題製作與創新學習最佳場域,演繹智慧物流、飛行及定位技術的實作,培育無人機專業飛行及研發人才,打造跨院系多元使用的最好學習環境。

「智慧城市共享學習堂」邀請(左起)臺中市政府交通局葉昭甫局長、周天穎院長、楊龍士資深副校長、李秉乾校長、高承恕董事長、劉安之執行董事、蕭堯仁副校長及王履梅資訊長共同揭牌,正式啟用。(攝影/林裕宗) 

「智慧城市共享學習堂」為兼具教學、實作及展示多元使用的智慧空間。(攝影/林裕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