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dex
  • 校園新聞
  • 人文社會學院舉辦「前瞻論壇」 展開人文與科技的對話
deco

人文社會學院舉辦「前瞻論壇」 展開人文與科技的對話

2019.05.14

deco

【人文社會學院訊】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承接教育部「人文社會與科技前瞻人才培育計畫」,分別於4月2日、4月20日與4月30日舉辦「人文與科技前瞻論壇」,邀請人文社會與理工領域的學者進行交流,展開人文與科技之間的對話。

3場活動共邀請8位本校教師、1位校外學者,從人文社會角度融入科技媒體等議題,激盪出不同的想法,作為未來人文學科與科技合作的創新基礎。其中,4月2日的論壇以「當文字藝術遇上AR︰教學案例與產業專題」為主題,邀請本校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系徐逸祥老師、中文系鐘文伶老師展開對談。

徐逸祥老師分享如何透過相關程式軟體,將書法藝術與AR完美結合,帶領學生把文字藝術與現代科技加乘之成果;鐘文伶老師則透過教學案例與產業專題之進行,說明人文學科如何與其他領域學者合作,將AR運用在雜誌的採訪編輯上。

4月20日則以「當人文遇上科技:數位人文論壇」為主題,邀請本校人社院翟本瑞院長、中文系廖美玉特聘教授、清華大學中文系祝平次教授、本校GIS中心葉美伶副教授、企管系吳如娟副教授,展開跨領域與跨學科的交流。

吳如娟老師分享科技部計畫的「時間軸、座標軸、定點、地圖」相關研究,以及分享教育部計畫「典藏內容的解讀與素材蒐集的方式」,藉此希望透過數位科技融合人文,使人文研究趨於便利化。

葉美伶教授則分享將古今地圖結合,並使用空間定位促使即時動態產生,步驟是將原始資料數位化後再視覺化。葉老師還以宗教盛事——大甲媽祖出巡為例,將GPS裝在轎班上,連動APP即可追蹤媽祖出巡的路線與即時狀況,展現科技與宗教文化充分融合的最佳案例。

該場次論壇最後由廖美玉教授與祝平次教授總結,探討40年前因科技還未成熟,使用電腦研究人文是相當困難之事,現今隨著科技的進步,連墓地都能使用定位系統。兩位老師認為,人文領域若能夠創造、設定議題,藉由科技的輔助與研究來解決人文相關問題,將會使人文與科技達到最佳的協作精神。

4月30日的論壇主題為「大數據下的人文關懷:共生之道」,由本校物理教學研究中心洪耀正老師提出大數據如何與人文結合,並使用科技對人文使用的詞彙做統整比較;外文系闕帝丰老師解析AI對於文學有何挑戰,人文社會領域應如何應對與合作,一同共創榮景。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舉辦「人文與科技前瞻論壇」,4月2日邀請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系徐逸祥老師(左)參與對談。(照片/人文社會學院提供)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舉辦「人文與科技前瞻論壇」,4月2日邀請5中文系鐘文伶老師(左)參與對談。(照片/人文社會學院提供)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舉辦「人文與科技前瞻論壇」,4月20日的主題為「當人文遇上科技」,左起為中文系廖美玉特聘教授、清華大學中文系祝平次教授、人社院翟本瑞院長、企管系吳如娟副教授、GIS中心葉美伶副教授。(照片/人文社會學院提供)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舉辦「人文與科技前瞻論壇」,4月30日邀請外文系闕帝丰老師(左)參與對談。(照片/人文社會學院提供)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舉辦「人文與科技前瞻論壇」,4月30日邀請物理教學研究中心洪耀正老師(左)參與對談。(照片/人文社會學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