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dex
  • 校園新聞
  • 專訪外語教學中心主任 周惠那 衝擊: 轉換教學模式 提升學生語文學習力
deco

專訪外語教學中心主任 周惠那 衝擊: 轉換教學模式 提升學生語文學習力

2019.05.03

deco

文/邱雅婷‧攝影/許惠娟 (EMBA經管100)、外語教學中心提供
轉載自逢甲人月刊316

 

更多校友資訊,歡迎加入逢甲大學校友網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FCUAlumni/)

海外留遊學文教機構EF發表全球英語能力指標,2018年英語能力在全球88個受調查國家中,臺灣的成績位居第48名,屬於「中間偏後」的國家,在亞洲國家排名也位於第10名。但臺灣學生從小都會被告知英語能力的重要性,甚至國中、高中甚至大學都有英語課程,為什麼我們的英語能力仍沒有很好的表現呢?

其實臺灣的英語能力呈現兩極化的狀態,針對這樣的情況,母校外語教學中心改變原先英語授課方式,讓學生重拾對英語的興趣,培養未來的就業能力,不再讓履歷表上的語言能力只能填寫國台語精通了。今日逢甲人專訪母校外語教學中心周惠那主任,周主任重視學生的外語能力,要讓學生在大學四年內培養起對語文的興趣以及自主學習能力,更讓學生畢業後能夠有更多籌碼更有競爭力。

提升就業競爭力 四年不間斷培養外語能力

在臺灣母校畢業的學生一直都是企業愛用的人選,但是母校學生的專業技能訓練得很紮實,但外語能力卻是弱項,學生畢業後可能會因為是母校畢業而被錄取,但是學歷只能幫學生贏得第一份工作,未來工作趨勢是每個人一生平均會換10份工作,除了第一份工作可以透過學歷爭取,其他的工作則看重經歷、證照與語言能力,於是學生的語言能力已不能再用過去的教學模式了。要訓練學生對於英語有接受度,就是我們現在需要做的。

周主任和我們分享一個故事,她曾經前往泰國拜訪校友會,其中一位校友和周主任說到,他會前來曼谷工作其實是因為公司在曼谷設立分公司,然而公司同事包括他英語都不好,只有他是稍微好一些的,於是就派遣他到曼谷來。周主任分享這個故事表示,母校學生其實很少會被外派,因為語言能力比不上別人,母校對於學生的專業能力非常重視,但以往對於英語能力卻是較為忽略的。

周主任表示,其實進入母校的學生們從高中帶來的英語能力是有一定基礎,但是舊有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慢慢忽略英語的學習,直到大學四年級才開始感到恐慌自己的語言能力不足的問題。於是現在母校外語教學中心打破以往大學只有大一必修的模式,改為三年必修一年選修,讓學生四年都不間斷的接觸英語,讓學生不再畏懼。

革新:教學模式大轉變

為了讓學生延續高中英語能力基礎,不至於在大學四年中慢慢流逝,現今母校英語課程採三年必修一年選修的方式,訓練學生去接受英語不再害怕英語,這是全國首創的全校性英語能力培養課程,讓排斥或放棄英語的學生在四年內不僅接受並能自主學習。這樣的革新引發許多學生的反彈,有些科系會認為增加學生的負擔,認為其學院專業在目前就業市場上並不會擔心找不到工作的問題,不需要再多方的開設相關的英語課程而造成學生課業上的負擔。

事實上這樣的說法不盡然正確,國際化的時代,我們必須要不斷精進自我的語言能力,才能有更好的職涯發展,所以即使有許多學生因不明瞭用意而反彈,外語教學中心仍會持續的進行相關的課程。

目前外語教學中心在大一的課程中著重閱讀能力的培養,這是由於升學考試重視聽力、文法及單字等,於是進入大學後先加強學生的閱讀能力。大二轉為微學分的授課模式,這是很特別的授課方式,上下學期共兩個學分;每位學生每學期都要面對5個不同老師的活動且都要能過5關,而每個老師在有限的4個小時教學時數內,就要讓學生能夠討論、合作並有成果展現,不僅老師要改變教學的方式,學生也不能有任何鬆懈,要紮實授課並讓學生發揮課堂學習效果。大三開始訓練學生進入職場所需的簡報與面試。到了大四還可以選修英文課程,選擇與升學、職場或自我提升相關的課程。外語教學中心整合中心與各系所開設之專業英語與全英語授課課程(EMI)相關課程師資與教材,學生可以選擇所需的英文課程,增加求職競爭力。

周主任表示,會在大四設立選修課程最大的目的是,學生到了大四之後就會慢慢產生進入職場前的焦慮感,這時候也明顯的感受到自我英語能力不足的問題,開始到各大英語補習班上課,於是透過學校來開設相關職場所需的英語能力,不管是英語檢定考試課程、英語口語表達課程等,不僅提供學生就業前的英語能力再精進,更能減輕學生到校外補習費用等負擔。

擺脫舊有授課思維 教學新衝擊

外語教學中心107學年度開設大二英文微學分必修課程,針對五十多位授課教師與近四千多名的大二學生,給予了具挑戰性的教與學衝擊。

平時在一學期18週的課程裡,學生很習慣老師一個人在講台上授課的模式,但是微學分課程是要老師在4個小時內讓學生衝出一個學習成果,這對老師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強迫老師重新設計課程內容外,並思考其課程活動應該如何設計,要讓課堂以學生為主,減少教師台上授課的時間,增加學生開口說英語的機會,母校投入所有英語教師一起進行新的授課模式,這是個很重要的里程碑,代表母校針對英語教學有新的改革。

對學生的衝擊感更大,臺灣的學生很習慣老師台上講,學生坐在台下靜靜聽的教學模式,沒有機會參與而可能摸魚、睡覺,現在轉為微學分的方式,學生不再能靜靜呆坐在位置上,而是一定要開口說英語,要與其他同學互動,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大呼英語課很辛苦,但這樣的教學方式卻是很有效果的,紮實的讓每堂課都有好的學習成效。周主任說道學生的反彈很大,但是這是對學生有益的,即便學生仍在不了解下產生情緒,依舊要咬緊牙堅持下去。這一來學生就會感受到這樣的學習方式帶來的效果。母校在英語教育改革是走在尖端的,即便學生會反映課程變得麻煩,仍舊要堅持去執行,改變以往單向輸入的教學模式,以雙向互動讓學生的學習效果加倍成長。

教育領先者 在學生身上種下逢甲的基因

不僅對於台灣學生做課程改革,針對國際生,母校更開設了全台第一的全校國際生大一不分系學士班(簡稱PMP),招收對象是語文能力尚未能適應專業學習之外國學生,除卻華語為母語的學生。不同於其他學校國際生一進學校就到華語教學中心上華語相關課程,這些學生在大一時先不選擇專業科系,而是先進入PMP,一年內幫助學生提升華語能力、確立專業適性及文化生活適應,讓學生直接浸潤在華語的環境之中,在假日時提供課外的華語教學課程來補強,讓學生華語程度不斷提升。

母校如此重視國際生,除了國際化趨勢外,現今少子化的年代裡,招收國際學生勢必是未來學校招收重點,因此對於國際生便採取精緻化的統一照顧,要讓學生感受到來台4年學習是很愉快且收穫豐富的。而在PMP一年的時間在進入各系能讓學生更適應台灣的授課方式。且國際生帶來的文化衝擊,不僅能夠影響老師在授課方式上更落實原文書籍教學,也能讓台灣學生感受到國際生的學習態度,不在是喊口號的國際化,通盤的整合與照顧國際生,讓這些有如林良泰院長所說的:「讓學生種下逢甲的基因」,即便畢業後這些都會化做美好的回憶,對於母校更有向心力,永遠都會記得在母校的時光。

周主任不僅重視學生的英語能力,對於國際生的照顧也是不遺餘力,周主任也表示改革英語課程加上國際生的文化衝擊,對於母校師生來說都是一個陣痛期,然而這個陣痛期將會帶領母校脫胎換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