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9
2021.02.09
2021.02.09
2019.05.03
工業革命後,世界潮流走向專業分工的模式,越來越精細的分科,越來越專業。專業促成了效率的提升,是工業革命後的發展軌跡。但在後工業化社會,透過不同領域思考,才有更創新的發展與未來性。學以致用一直是每一個學校所希望,但往往學生出了社會,真正的使用專業所學的人卻不多。回到產業面,為什麼學生無法將所學運用於現實產業面呢產業的實務是很複雜的,並非單一個領域的專業可以游刃有餘,於是跨領域變成現今人才養成的重要思考模式。
母校設立跨領域設計學院,僅對內招收學生,此外每一堂課授課的老師最少有三名來自不同領域的教師一同授課。目前領導跨領域設計學院的院長是佘日新教授,佘院長本身就是一個跨領域最佳代言人,原先佘院長所學的專業為工業設計,曾任職經濟部中央標準局專利處,之後跨足商學的研究與教學工作。接觸多方領域,擁有開拓嶄新的思維,與母校跨領域學院的宗旨不謀而合,由佘院長帶領整個學院團隊整合學校內部資源,與真實的產業界合作。為學生打造就業康莊大道,為產業界進行高品質人才養成。
跨領域設計學院本身沒有固定的老師,學生也是對內招收。目的是要培養各個學院學系的學生有企圖心,想要與其他的領域者一起工作,一起學習,甚至開拓新的視野,學校就提供這個環境給予學生。讓學生能夠與不同領域的同學一起激盪出不同的創意,讓不同學院的老師一起授課,帶給課堂各種火花。
跨領域學院英文名稱為d.School,是參照史丹佛大學工程學院附屬的「設計學院」(d.School)所創設,而d.School中「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的方法論在全世界各領域蔚為風潮,母校創立跨領域學院便是希望在創新的過程中使用這樣的思維方法,進行跨領域相關的課程,讓學生能夠跳脫原有專業領域思考的框架,進入到真實的產業世界。佘院長說明跨領域課程目前在全球是一個廣泛受到重視的思考模式,在工業4.0之前,不管是學界或是業界都是崇尚專業分工,精細的分科分項,但在工業4.0之後,對於人才培育需求方面,漸漸的從知識堆疊導向轉為跨領域的創新能力導向,透過構思、設計、實施、操作(李校長所帶動全校性的CDIO)等創新教學模式,讓師生進行跨域合作、學習,讓教師與業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促進發展創新思維,打破原先科系框架,整合學校資源資源,並讓業界加入共同投資,使學生能夠真實參與,透過解決真實問題,培養未來就業即戰力。
跨領域設計學院在課程設計方面,有4個R,作為課程設立的指標。Real Company(真實的企業)、Real Project(真實的專案)、Real Design(真實的設計)以及Real Product(真實的產出)。真實將所學及創意與實務結合,不再紙上談兵。
跨領域設計學院不似傳統教育一般,用考試來評量學生學習程度,而是透過業界捐助經費,而學生解決業界所提出的真實問題,並達交給業界滿意的產品,不是讓企業發揮所謂的愛心捐助學生就學,而是要與企業結合,讓學生實際發展創意概念,並讓企業界能實質受惠,學生也能真實運用所學。
佘院長也提到,目前設計思考這樣的創新手法被廣泛的使用,在母校的通識中心也開設相關課程,因此跨領域設計學院就有別於其他單位、科系的作法,直接開設企業學分學程。
107學年第一學期開始,學院開設「跨領域產業學分學程」(簡稱D20),招收大三以及碩士班學生,透過與企業合作開設學分學程,每學期給予約5萬元獎助學金(視修課學生所屬系所之學費而定),共修習兩年20個學分。因此一個學分學程每個學生獲得約20萬獎助學金,在這樣的框架底下,舉例來說,與車王電子合作開設的課程,就會稱作車王電子學分學程,在畢業後便會得到車王電子學分學程證書,也會比其他競爭者更有機會進入車王電子工作。在這樣的框架底下,這20個學分學習的專題課程都是與車王電子未來發展所需的人才培育相關課程。
母校一直強調社會創新、產業創新,並培育相關人才,因此產生了社會創新學院以及跨領域設計學院。透過不同學院進行培育人才的課程,業界也樂意與母校合作。使母校學生能有更多社會競爭力。
很多人對於產學合作以及跨領域設計學院,其實是會搞混的,乍聽之下,都是學校與產業界合作,那麼就會引發疑問,既然如此為何要在獨立出一個跨領域設計學院呢?
「產學合作的主體是教授,跨領域設計學院的主體是學生」佘院長表示,乍聽之下確實很相似,但其實合作對象與預期產出卻是不同的。教授們對於實驗、研發研究很熟悉,廠商合作研發的目的在於技術;絕大多數的學生未來會進入產業界,這些是業界未來需要的人才,因此與其讓學生進到業界重頭學起,不如就在校園內先進行相關訓練,透過做中學的方式,培養學生溝通與團隊合作能力,提供人才是跨領域學習的宗旨。
跨領域設計學院有別一般課程都是一個老師授課,因為「跨領域」的關係,不僅是學生從各學院招收,就連老師也是,一次就會有三個不同領域的老師在同一時間內共同授課,不同領域對於同一個問題的思考模式都不同,因此面對業界問題,老師會給予學生不同領域思維的引導,老師彼此之間也是在成長,相互激盪,這樣的方式對於老師來說要付出的心力無疑是更加龐大的。但相對獲得實際效果也是更加貼近業界需求的,學生更有就業競爭力。
佘院長提到,目前母校除了常態開設的基礎設計課程以及與企業合作課程外,也引進更多最新技術進入校園。像是亞馬遜未來服務、鼎新(ERP系統)。前一陣子更有無現金校園與無人商店的推動,但這些所涉及的都不單是一個科系或是學院能夠去設計與解決的。佘院長便舉目前逢甲Pay無現金校園作為例子。
逢甲Pay的設立,涉及了商、金融以及資訊等三個學院,跨領域設計學院透過串連各種學院,並以悠遊卡公司合作進行數據分析、與國泰銀行進行串聯,目前更積極與各大銀行串接,逢甲Pay才能順利推動,此外,逢甲Pay更是一個資訊串連的管道,學生在校期間都有屬於自己的ID,學生畢業後成為校友,這個ID資料依舊可以使用,就能夠更快速的進行校友整合。
佘院長也提到了「許多學校都有在做跨領域學習,但是像母校一樣做到一級單位的很少,且能做到三個教授同時授課的學校也不多」,母校對於人才培育一直不遺餘力,將跨領域設計學院拉到一級單位,也是為了讓課程、師資調動方面能夠擁有主導地位,畢竟若是一個二、三單位要調度一級單位去配合就會相對的困難許多。
未來學院更會藉由產官學進行通力合作,培育更多理論與實務界和的人才,共同推動產業發展,提升學生就業能力。
Share:
2021.02.09
2021.02.09
202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