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dex
  • 校園新聞
  • 建築專業學院師生 前進淡水打造「齊柏林飛坪」
deco

建築專業學院師生 前進淡水打造「齊柏林飛坪」

2019.04.29

deco

【建築專業學院訊】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第七屆數位實構組課程與「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合作,打造「齊柏林飛坪」,該作品坐落在淡水齊柏林紀念館和備品倉庫兩棟建築之間,作為串聯兩個空間的地景建築。

第七屆數位實構組在建築專業學院曾韋翔老師的牽線下,與「看見.齊柏林基金會」開啟合作契機,本屆作品以「金繕地景」為主題,便是受到齊柏林導演拍出臺灣受損大地而有所啟發。所謂「金繕」是一種修復技術,讓受損的瓷器等工藝品擁有第二次生命。

授課教師沈揚庭老師表示,「這次的主題是針對空間進行微改造與串聯,使整體場域結合周邊環境,成為一個連續性的地景,因此我們希望打造修補式的地景構築,而非開發型建築。」

修課學生針對「金繕地景」主題共提出5組設計,經過課程老師、學生及外部評審共同評選,最後由馮琴雯同學所設計的「齊柏林飛坪」雀屏中選,該作品一改裝置藝術必然成為焦點的慣例,反而將「齊柏林飛坪」設計成一個穿越型的空間,弱化自身的焦點,卻更有效的引導參觀者在齊柏林基金會所在的兩個空間穿梭,體現的金繕地景的核心價值,而「飛坪」也是代表齊柏林導演總是搭乘直升機記錄臺灣。

沈揚庭老師表示,「齊柏林飛坪」除了作品本身所乘載的社會性意義外,更在工法與構造上有所突破,使用預製化的木構件搭配卡榫工法,使這件作品可以在不破壞土地的前提下被搭建起來。

沈老師也進一步解釋,這些經過設計過的卡榫,接合方式與構造簡單而明瞭,就如同組裝IKEA家具簡易,因此當地居民即便沒有太多的專業訓練,都可以輕易地加入組裝的行列,並在參與的過程中,對於自身的土地以及所要發生的為改造產生更高的認同感。

圖說:最終完成的齊柏林飛坪外觀,以及第七屆與第八屆數位實構成員合影。(照片/建築專業學院提供)

 圖說:最終完成的齊柏林飛坪外觀,以及第七屆與第八屆數位實構成員合影。(照片/建築專業學院提供)

「齊柏林飛坪」是一個具備引導性的穿越空間。(照片/建築專業學院提供)

逢甲第七屆與第八屆數位實構學生在淡水現場的組裝過程(照片/建築專業學院提供)

逢甲第七屆與第八屆數位實構學生在淡水現場的組裝過程(照片/建築專業學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