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9
2021.02.09
2021.02.09
2019.04.29
通識課程在一般大學生心中,常常被歸作是營養學分,翟院長希望可以設計讓學生有不同體驗的通識課程,有別於一般課堂上死板地看著黑板學習,通識課程反其道而行,期待讓學生可以有實作的經驗,帶動了學生學習的熱忱,平常學生們都是被動的修課,而現今學生們是積極選課了。現在就讓我們看看7月18日社會創新學院的翟院長分享吧!
翟院長期待學生在母校就可以培養職場競爭力,不希望總是用考試來評論對錯或者是學生是否學懂了相關領域的理論,透過自己嘗試的方式讓學生體驗不同的生活型態,學生才會明白人生並非只有一個標準答案,而工作也不是單純靠理論就能完成的,為了培養學生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且能夠因應未來競爭的社會,基於這個出發點,s.School就這麼誕生了。
s.School推動以社會參與(Social Engagement)、社會創新(Social innovation)、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社會影響(Social Impact)出發的4S取向專題課程,其中社會參與指的是學生要有社會參與的熱忱和動力;社會創新是期待學生要以不同的方式為社會做變革,改變舊有無效的模式讓世界變得更好;社會設計則是指用好的方案來協助解決社會問題;社會影響則是期待學生能做出真正的創新變革對他人或團體產生影響力,對社會產生正面效益。
在校長的構想裡,社會創新學院是通識教育的進階版,以真實的社會問題、解決複雜的人類社會困境作為目標,激發學生鬥志,並與非營利組織、企業公益部門、社區合作,透過團隊合作方式,規劃出有深度的社會設計專案,以培育能參與社會產業升級轉型的創新人才、能投入社區扭轉社區價值的實踐人才、面對全球難題願意投入研究與實踐的跨領域整合人才。
透過校內8個支援系統,以支持相關專案發展與推動:
問題、行動導向的專題課程,讓學生自己紀錄、檢討,最後成果發表。翟院長在他的教學歷程中發現,孩子其實不怕吃苦,只擔心沒有成就感,他決定開創新的課程,讓孩子們互相砥礪、教學,讓孩子們自己當自己的老師,在大學的場域中實現翻轉教育的理念。
通識課程中有一個學生叫小樽,他修了通識課程中的英文音樂劇實作課程,在公演前一天,他十分緊張,徹夜難眠;公演結束後,他依舊夜不能寐。隔一天鳥都還沒起床鳴叫,他即在通識中心的門口等待,為的只是詢問院長「是否還有其他的戲劇課程可以修習?」翟院長笑著搖搖頭回他:「我現在再開什麼樣的課程,都無法感動你了,不如你自己開課當老師吧。」於是小樽又驚又喜地點頭應允,這個課程就這樣由學生當老師、學長姊帶領學弟妹,一路地開下去。
另外一門是讓學生自己計畫自己想執行的專題,有一位女同學繳交了「環島撿垃圾」計畫,這個計畫從母校出發,獨力完成環島46天。有著這樣的恆心毅力,已經不需要擔心學生是否會因為挫折,而成了草莓族;也無須煩惱學生是否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他已經自己計畫了專題,也克服專題遇到的種種問題,獨力完成計畫了。
翟院長就是期待課程可以訓練出這樣的學生,而他也成功了,期待母校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讓母校成為業界最愛的大學生第一名。
通識教育中心結合國際處與外語教學中心推出一門專題製作類課程「旅遊學習深呼吸」,這是翟院長為了翻轉階級制度,也配合張保隆校長家境清寒獎學金所設計的課程,其目的很簡單,要讓清寒學子不須擔心出國旅費,給學生第一個出國機會。獲選國際體驗學習計畫的同學,將由學校贊助體驗地點的來回機票,未來完成計畫後,需在通識沙龍進行成果分享,成為影響學弟妹的種子師資。
讀到這時候你可能跟筆者有相同疑問,「送清寒學生出國有什麼意義?補助他們生活費不是更實際嗎?」翟院長這時給了堅定的答案「鍛鍊學生的勇氣、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們通常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學習,讓孩子們親自出國走一遭,他就會知道為什麼要學英文;讓孩子們親自出國闖蕩一番,他會對自己的人生更有方向。離開舒適圈,才會慢慢找到人生中的定位,也會對生活、學習有不同的想像。翟院長鼓勵同學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步入社會之前,體驗各種不同生活環境與方式,走出台灣、面對全球、創造自己的未來!
台灣從民國60年退出聯合國以來,與聯合國脫軌太久,關於全球性的相關問題也猶如井底之蛙,尚未跟上世界的腳步,聯合國最新發布的SDG(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計畫裡頭包含三大重點,一是努力結束所有形式的貧困、二是消除不平等、三是應對氣候變化,這三點應是全世界各個國家應一起積極解決的,但台灣長期用本位主義做為出發點,沒有放眼全球,更沒有以其他國家的經驗帶入解決台灣的環境與貧窮問題。校長和翟院長冀望能將聯合國的SDG帶入S. School,讓學弟妹們能將國際案例經驗導入台灣。同時也期待母校學子們能了解SDG的內容,和世界的年輕人一起思考,在全世界的浪潮中,母校學生也將不落人後。
如果一個學校積極主動的學生有30%,這個校園會完全的不同,翟院長更指出,台成清交的學生與一般大學沒有什麼不同,母校的孩子並不比台成清交的孩子還要駑鈍,差別在於學生的積極程度,若是能幫助10% 願意主動學習的孩子前進,那必定能帶動其他孩子的學習欲望。逢甲大學將以「做中學」的教學理念,走出不一樣的路,也期盼各位學長姊不吝給院長、老師和學弟妹們鼓勵與支持。
Share:
2021.02.09
2021.02.09
202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