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和土地發生關係,才能產生社會影響力」這是我這幾年學習到的實踐功課。而此種與所處土地發生關聯性的學術研究,通常始於學術工作者關心某一特定社會議題或自然現象開始,而非始於純學術的學理推論而得。以下就來和大家逆向思考一下大學教師工作的本質,想像一下未來大學需要什麼樣類型的教師。讓我們先從學術談起。
什麼是學術?
維基百科定義學術(academic)一詞係來自「academy」,意思是「學院的」。而「academy」則來自拉丁文「academia」,這個詞其實來自於地名「Akademeia」。這個地方位於古代雅典的外圍。那裡的學校因柏拉圖而聞名。延伸來說,Academia這個詞也可以意指「知識的累積」,在這個意義上通常就譯為「學術」。故學者雖然身處在大學教書,但他的學術成就與升等衡量,往往是以「研究→教學→服務」三者的依序排列。
但是若將教師的學術探索工作重新詮釋為:以「服務」為終(目的),以「研究」為始(手段),則其優先順序就倒過來成為「服務→教學→研究」(戲稱為胡椒鹽)。因為胡椒鹽教師的研究比較能結合教學、接地氣,有可能創造較大社會影響力。
一、以「終」為「始」的學術價值鏈
對學術工作者而言,「以終為始」意指從「終極」的人文關懷與服務,來指引「初始」學術研究議題的規劃與設定。若將實務現象到學術發表的歷程視為一條學術工作者的價值鏈(現有現象→研究問題→研究構思→資料收集→教學材料→產學互動→學術寫作→學術產出→實務意涵→改善現象),研究發表本身究竟是「目的」還是「手段」?學術工作者是否誤將手段視為目的,反而忘了做研究的初衷?
二、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大不同
其實這樣的概念在理工領域的自然科學研究中一點也不稀奇,但是在強調人文的社會科學卻是遙不可及。主要原因係來自這二者科學知識屬性的差異,以現象為出發的實務型研究,對理工領域教師是較容易進行。以工學院為例,工學院的研究標的物,較多是偏向於標準或待開發的技術或產品為主,研究標的物較不需要顧及「人」的部份。此種以「物」(或技術)為研究主軸,在實務型研究議題定義清楚後,系統性地發現可解決方案,最後的研究成果也較易被產業接納,進行後續的產學合作或商品化推廣。故,對工學院教授而言,此種實務型研究不僅是在「做研究」,也是在「做產學」,兩者甚至可能密不可分。
例如本校「地理資訊系統研究中心」就是一個十分貼切的例子。該中心在周天穎特聘教授的帶領下,不論是學術成就或產業影響力,均堪稱是逢甲之光。該中心以地理資訊系統、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及遙感探測等空間專業知識為核心,配合現代網路化、行動化、視覺化之技術輔助,協助解決許多環境決策問題。近年更著力於圖台研發、防災監測、資源管理、專案管理、運輸管理、行動管理、多元尺度、服務導向、災害防救、虛擬實境及數位學習等技術研究與系統開發。是高度融合學術理論與實務解決於一體的研究中心。
三、社會科學從事產學研究為何那麼難?
因此,理工領域的產與學兩造間,彼此的研究問題與實務現象,相對而言是比較容易以「物」為中心來進行整合與移植。然而,此一現象在社會科學領域中,卻是較難以企及的。主因係社會人文的研究與實務問題,最後都會回歸到「人」的議題。
長期以來,產學研究一直是打破學術與產業自我的成見,彼此擁抱對方的一種有效學習模式,但是在社會科學領域卻是難以推行。以商管學院為例,理論與實務似乎一直是南轅北轍,管理領域的學理研究與產業所需的實務知識間的關聯性與攸關性鴻溝,似乎很難藉由大學教師的研究與教學工作有適當的解決。但是管理是一套經世濟民的知識系統,目的在於思考組織運作與產業發展,創造社會影響力。但長期以來,管理知識一直存在學術理論與產業實務分離、難以對話的困境。此種理論與實務脫節,也讓近年來愈來愈多學者紛紛呼籲管理學術界應投入於具應用性管理知識探索與攸關組織日常實務相關研究之反思。
翻轉大學 需要胡椒鹽教師
對大多數研究工作者而言,目前主流學術圈仍以「研究-教學-服務」的排序為準則來決定工作安排與時間分配,「服務-教學-研究」取向仍是學術圈內邊緣中的邊緣。此種以實務現象為出發的入世研究,仍是眾多研究策略中一個相對冷門的選項。但此種以「服務」為出發,以「研究」為方法的胡椒鹽取向,卻可能是最具產業價值與社會影響力的學術途徑之一。
子日: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論語˙憲問》。新約聖經中耶穌也告訴門徒說:要多走一哩路《聖經,馬太福音5章41節》。是的,對大學教師而言,追求頂尖研究很重要,因為它可以樹立自己的學術專業與社會名聲;但是,頂尖研究的議題若能從他人(產業)的需要上出發(服務),也不失是更好的「以終(服務)為始(研究)」之學術實踐。此種站在對方(學生、產業、社會、弱勢…)的需要上,看到學術工作者自己的責任,願意多走一哩路,或許才是“胡椒鹽”教師的核心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