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勝宗老師任教於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以下簡稱公創所)教授兼所長。公創所的前身為「公共政策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所集結了社會學、公共行政、區域治理與教育等各領域師資,培育出近六百位優秀校友。因應時代新思維,106學年度起正式更名為「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推動由下而上的社會力,陪伴學生參與公共事務與解決社會問題。
近年來,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業在全球蔚為風潮,形成了一場新的公民自覺與自發性運動,不但模糊了社會與企業的界限、轉化了非營利組織的思維,甚至改變了政府的公共政策。社會企業有別於傳統營利企業追逐於股東利潤的極大化,而改以利害關係人的利益為考量,透過商業模式來解決社會問題,並致力於永續經營。為了培養能兼顧利益與公益的跨域人才,公創所以入世學術(Engaged Scholarship)精神投入於社會創新的「服務-教學-研究」,致力於讓知識走出大學象牙塔,回應社會的真實需求。
默默耕耘十年 最感謝張保隆與李秉乾二位校長
侯老師於十年前來到逢甲大學商學院的科技管理研究所,老師最感謝張保隆與李秉乾二位校長。侯老師回憶說:「感謝六年前張校長給我機會,讓我將學術研究落實為具體的產學合作項目與技術專利,成立了服務創新與行動設計中心。當時張校長只給了我一個想法,要解決社會問題不能只像工學院研發技術、也不能像人文學院只用愛心關懷弱勢,要發揮商學院的本質學能──產生商業模式。直白地說,就是要發揮所長幫助弱勢賺錢。」二年多前,李秉乾校長將侯老師從商學院轉調到人文社會學院服務,創立了B型企業王道中心,與十幾位校內跨領域教師共同投入於社會創新與大學社會責任實踐。
入世學術:以解決社會問題驅動學術研究
侯老師長期研究如何藉由行動科技(Mobile Technology)驅動服務創新,專注於小眾運輸載具,包含計程車、租賃車、復康巴士等......,而如何利用小眾運輸載具解決社會問題,更是侯老師研究的中心思想。侯老師尤其關心計程車司機的生計議題,台灣大車隊就是他曾經研究與陪伴的公司。有感於運將常常只能在路上空繞找客或佔據地盤排班,造成空車時間長、收入不穩定,於是在過去11年來,侯老師投入長時間的縱斷面產業研究,並動手參與產業的創新轉型。
2012年,公益平臺文化基金會的嚴長壽先生提出了合作邀約,請侯老師前往花蓮、台東做偏鄉包車觀光研究。嚴長壽先生長期關心花蓮、台東當地居民的經濟與生活品質,有感於台東好山好水卻交通不便,希望可以將計程車司機與導覽觀光員做結合。於是侯老師帶著國科會計畫的研究團隊深入台東各個偏鄉長達兩年時間,培訓計程車司機具有在地人文導覽解說知識與服務技巧,試圖將台東的小眾運輸和觀光做結合,發展花東的包車慢遊商機。
讓好司機被看見:臺灣計程車學院
國科會計畫結束之後,侯老師深感學術的社會責任不能中斷,於是號召曾陪伴過的司機們成立「臺灣計程車學院協會」(www.taxi.org.tw),將原本只服務宜花東區域的司機擴大到全台灣縣市,希望可以幫助全國八萬多名計程車司機的素質提升。計程車學院的使命是「讓好司機被看見」,將司機賦予個人品牌,推動「以網路取代馬路,以包車輔助叫車」預約服務,把傳統運輸產業變成富有人文素養的觀光產業,推動「斜槓司機」。
在採訪當天,侯老師與我們分享了計程車學院的成果。那天影片中的是花蓮的「斜槓司機」張姊,張姊擁有三張執照,包括計程車司機執照、居家照護執照、觀光導遊執照。從小就擔任長者照顧員的張姊,因有感於照護機構的不周和長者出門等……不便因素,毅然決然憑自己的力量希望能當起長者的復康巴士與出遊的溫馨遊覽車。計程車學院的理念是幫助好司機被看見,讓司機自己就是品牌,也幫民眾挑選安心安全的司機。
社會創新創業:台灣小旅行
因緣際會下,2014年侯老師參加了科技部的創新創業競賽,獲得了一筆獎金,並和科管所學生們一起師生創業,創辦了「台灣小旅行」(www.togethere.com.tw)。台灣小旅行做的是電子商務包車服務,這時大家才知道,侯老師想做的行動服務不僅僅是幫助台灣在地居民,更希望能協助遠道而來的外國旅客做台灣的深度觀光,並且提供一條龍服務,連住宿、門票、餐飲也可以幫忙預定。於是,老師將兩個計畫合體──同時推動計程車學院和台灣小旅行。計程車學院培訓計程車司機成為地方帶路員,幫助外國遊客瞭解台灣文化;台灣小旅行做媒合平台,幫助司機將好的行程推廣給大眾。
在這段過程中,侯老師發現了計程車包車對於普通民眾還是一個相對高價的消費,於是團隊學生發想出第三個品牌──揪巴士JOBUS(www.jobus.tw)。JOBUS的創意源自於偏鄉有許多載客很少的巴士路線,為了讓這些過剩的巴士產能可以被活化,JOBUS開始規劃一連串相對低價的共享經濟行程、機場接送服務……直接使用網路取得QR-Code電子車票,方便外國旅客到台灣各地的移動服務。
但是台灣小旅行是個非常花錢的計畫,學術工作者習慣承接產學合作或政府計畫,但缺乏永續經營模式。侯老師卻相反,為了實踐學術的共善事業,不僅積極參與各項計畫,為了構建永續的商業平台,抵押了自己的房子籌措財源。學術創業雖然非常辛苦,但侯老師仍是甘之如飴。對於侯老師來說,如何藉由陪伴車隊車行,轉化司機服務思維,共善社會弱勢族群,這些對於侯老師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共善社會:DonkeyMove
近二年,侯老師將科技部與教育部計畫資源導入到台中市長照服務的創新,由林依瑩副市長(也是逢甲校友)帶領,率領社會局、交通局、衛生局、觀光局與經發局等跨局處,與逢甲大學共同成立「弱勢與偏鄉行動服務支持系統」專案團隊(www.donkeymove.org),協助台中市政府利用多元交通接送載具,提供大台中地區身心障礙者與銀髮長者更便利的到宅接送服務,同時創新老化社會所需的福祉服務。同樣的合作也在已經在宜蘭縣導入,藉由公私協力合作方式,推動東台灣偏鄉的區域創新系統。
目前侯老師所推動的行動服務接送系統,己經協助民間超過400台的計程司機與上百台租賃車聯結在雲端平台上。DonkeyMove專案未來希望也能發展長照的到宅服務,侯老師想做的不僅是計程車、復康巴士、長照接送,更希望未來可以發展到宅沐浴、到宅清潔、到府送餐、居家照護等服務,侯老師期盼DonkeyMove可以成為逢甲回饋社會的大學責任之一。未來將與各方利害關係人共同合作,推動「設計未來」學分學程,以實作課程來提升學生社會關懷認知、創意創新能力與社會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在地認同,發展大學與政府、社區共創的合作夥伴關係。
學術的共膳影響力
侯老師以儒家積極入世的精神,本立而道生的核心理念,利用移動派遣技術與服務創新課程帶領學生進入社會場域,探索身心障礙、銀髮長者、偏鄉地區的移動不易問題。同時,侯老師更沒有忘記自己的教師本份,藉由以問題為導向的「做中學」來提升學生創新力與實踐力,發展大學與政府、社區的合作夥伴關係。近二年來,侯老師除了致力於教學與研究工作,同時也希望發揮學術的文字影響力,開始在天下雜誌「獨立評論」與「未來城市」開設「入世學者」與「預見未來」二個專欄;同時也應《逢甲人月刊》邀請,開設「共善‧影響力」專欄,與母校校友交流。
雖然侯老師的共善理念很美,但真實世界卻很現實。無論是計程車學院、台灣小旅行或DonkeyMove這些共善倡議尚未廣為人知。若是看了這篇報導的學長姊們認同侯老師的理念,請不吝給侯老師支持跟贊助。謝謝侯老師帶給逢甲大學這麼不同的共善創新與社會實踐理念,讓逢甲大學有不同的視野,也讓社會對逢甲大學有了新一番的期待與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