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母校透過國際處與各系所辦理多樣化的移地教學及實習活動,透過上課、座談、研討、考察及與當地大學互動學習,增進學生的學習效率,有效拓展專業宏觀的國際視野,對於學生學術研究知能的提升有莫大效益。而通識教育中心為了因應國際化潮流,增進母校學子國際視野與強化全球移動力,以創新專題製作類課程與「微學分模組」及「自主式課程」的交錯運作應用,讓學生以Gap Year概念,進行度假打工、遊學、自助旅行、公益旅行的壯遊體驗,也鼓勵學生前往東南亞國家,以社會設計與創意思考技巧工具為基礎,透過美學教育、綠色能源、科普教育、鞋業教育等主題技術引導學生了解東南亞國家現實問題,以行動導向與解決問題的概念出發,真實的解決社會問題,同時重新認識自己找出自我學習定位,並走出逢甲校園拓展國際視野。
發揮的效益有103年度辦理3-4場大型說明會,以各學院為推廣對象進行全校全面招生,參與人數達542位,104年有500位,105年則有501位。103年46位完成出國際體驗,104年有57位,105年度有62位參與國際體驗(不含其他課程)。其次,103年根據此課程所獲得相關之教材數主要有國際體驗沙龍演講場次76場次並錄影,104年度有83場次,105年度則為96場次,累計有214場次的演講錄影與國際體驗相關活動。以105年度辦理之國際體驗計畫類型有:
類國際體驗(個人為優先):以專題製作類課程【旅遊學習深呼吸】為基礎,盼能豐富學生求學經驗與生活體驗,讓學生可以藉由旅行探索世界,同學去的國家主要有:德國、日本、韓國、奧地利、匈牙利、捷克、美國、英國、法國、義大利、匈牙利、荷蘭、西班牙、芬蘭等,計有22人。
類公益旅行:以「滾動式社會設計」課程為基礎,以人文關懷的社會設計為出發,體驗的國家有菲律賓、泰國、印尼、馬來西亞、柬埔寨等,計有27位。
類公益旅行:【家扶中心合作專案】,協助家扶中心至當地拍攝影片並報導,今年參與的國家有吉爾吉斯與史瓦濟蘭,計有13位。
國際體驗計畫設計的引導課程主要是「專題製作類課程」、「微學分課程」與「自主課程」,皆是為實現卓越教學目標之「創新課程模式」,以學生學習成效為主體,強調「個別照顧、全程關懷;師愛生尊、勤管嚴教;成果導向、持續改善;逢甲價值、國際視野」之教學策略。專題製作類課程以成果導向、持續改善機制積極落實教學發展計畫,並以卓越計畫架構建構了全方位的推動面向,透過全校各單位的整合,凝聚全校教職員生對於推動計畫的共識,從「精進學習」、「全面輔導」、「活水師資」、「課程改善」、「強化資源」之五項基磐計畫,發展出多元模組的通識課程模組。學生透過「專題式的學習」協助學生尋找問題,激發學生思考能力並加以實踐的高層次學習。上課方式不再侷限於教室,時間也可以彈性的調整,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適應瞬息萬變的未來,具備挑戰社會的多元能力。課程審議標準主要有四:(1)行動導向、問題導向之實作內涵;(2)跨領域團隊合作、分組執行的學習模式;(3)課程執行過程記錄;(4)期末成果發表。開設的課程有「旅遊學習深呼吸」、「滾動式社會設計」等。
?
? ? ? 微學分課程的設計則是打破傳統2學分概念,以0.1或0.2或0.5學分引導學生做中學,從課程、演講、實驗、參訪、遠距教學、工作坊等交互應用,朝向多元開放與彈性自主的學用合一教育目標。微學分課程除了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外,同時我們兼顧跨領域學習的目標,也在授課師資與專長領域進行審慎評估,盼能有效的設計微學分課程,同時也在執行過程中明確界定微學分課程必須掌握(1)理論與知識系統介紹;(2)實務案例分享、經驗分析;(3)實作(分組或個人操作);(4)報告或發表;(5)講師講評、評分(通過/不通過)等原則,避免以演講或活動就可取代微學分跨域整合的方式。而學生修習各類微學分課程,累計超過1.6學分後自行規劃整合性的作業,經通識教育中心指派指導老師協助,並進行成果發表將可進行2學分抵免。另外一種方式則是累計2.0學分後認列,學生在滾動式設計課程中所參與的微學分都可以結合相關微學分課程模組進行合併計算,取得通識選修學分。開設的微學分有電影敘事結構(0.4學分)、行銷計畫文案撰寫(0.2學分)、lllustrator快速入門(0.4學分)、InDesign專業電子書教學(0.4學分)、印尼文(0學分)、泰國民俗與文化、越南文化、菲律賓政治與人文風情、柬不斷的愛、綠色能源與科普教育、粉彩畫工作坊、藝術美學實作工作坊、英文學習活動與輔導等0.2學分之課程。
自主式課程的設計主要是透過同儕彼此的學習能夠強化學習成效,在自主式課程分為「教學與學習專題」與「團隊合作專題」兩種。「學與學習專題」,就是讓有專才、有能力的同學自己可以開班授課當老師,透過同儕互動的方式讓同學可以彼此學習優點,自己也可以當老師取得統合類2學分,但聽課的同學是沒有學分的,重點是可以學到不同的專長能力。「團隊合作專題」則是為了跨領域學習與激勵同學自主發展的能力,鼓勵學生籌組團隊,至少5人以上(建議開班人數15人),提出計劃書並以解決現有社會問題為課程目標,或是以社會關懷及社會參與之實作課程為主,甚至提出具備行動導向之專案策展與行銷類課程,重點在於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與具備社會價值及解決問題之專業能力。只要完成課程任務,所有全程參與的同學皆可獲得統合類2學分。課程的交互應用的目標皆在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力與競爭力,母校更連結產官學界等資源,運用合作機制培育人才,藉此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精神,團體合作與學用合一之具體目標。例如:103年度國際體驗生後來有5位努力爭取到芬蘭、荷蘭、捷克與德國交換,105年度則組成「歐洲特派員」課程,除了介紹當地文化風情,也集合至德國報導2017年漢諾威工業展的精采科技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