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於民國106年11月27日,專訪母校黃焜煌院長,請黃院長對於母校商學院的現今發展及未來規劃做精闢的講解。黃焜煌院長於民國105年8月1日接任商學院院長。 訂定以下兩大目標「AACSB持續進步評鑑」及「經營國際化特色亮點」。
AACSB持續進步評鑑
AACSB為全球最具指標性的商管學院認證機構,能獲得AACSB國際認證不僅是對商管學院教學品質的肯定,亦能提升學校的國際知名度,其影響力無遠弗屆,國內商管學院為了立足世界舞台,近年來也積極尋求AACSB的認可,至民國106年7月底已有22所公私立大學商管學院認證通過,躋身全球頂尖商管學院之林。商管學院如果沒有獲得AACSB認證,國際學術交流合作不易,國際學生選擇就讀的意願相對降低,因為沒有通過AACSB認證的商管學院,也就等於沒有取得國際認可,足見AACSB在全球不可撼動的地位。
AACSB認證分為4大面向,分別為「教師聘任Engagement」、「創新Innovation」、「影響力Impact」、「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
資源共享 創造學生、師長、企業三贏結果
中部地區鞋業高層組成了財團法人台灣鞋業教育基金會,黃院長帶領商學院透過鞋業人才培育產學合作專案的模式,提供母校資源,藉由專業師資養成、推動全校學生國內外企業實習、建置學分學程開課與參訪鞋業規劃,致力培育有志投身鞋業發展的專業人才,期望鞋業產業根留台灣。
而行銷系學生更透過了商學院邀請國外知名專家學者的機會,認識了由歐洲邀請的學者,又因為鞋業實習的關係,積極搭建有志自創品牌並經營歐洲市場的鞋業廠商與此學者合作的機會。此資源共享的結果,不僅對學生、對老師,同時也對廠商,是三方皆贏的效益。
國際化推動有成 獲頒 High Honors Chapter的榮譽
另有商學院更有與國外大學簽署學生交換的互惠條件,對在校生而言,一方面減輕學費的負擔,更增加學生國際移動力的機會,讓學生與國際接軌,走出台灣,開拓眼界;另外對外籍生而言,只要透過教學與課程的品質保證,這些外籍生回國後,藉由口碑行銷,便能順利地達到擴充國際生源的目的。
而母校因通過AACSB認證資格,成立國際商學榮譽學會逢甲分會(Beta Gamma Sigma FCU Chapter),更因國際化推動有成,連續三年獲頒 High Honors Chapter的榮譽。商學院積極進行優秀學生徵選的說明及推廣,以期能讓更多學生瞭解BGS會員的優勢。
此外,也鼓勵學生出席研討會、推派優秀學生參加全球學生高峰會及學生領袖論壇、推動學生海外實習,除強化學生國際移動力、擴展國際視野,也藉此提高與全球商業菁英交流互動,拓展國際人脈網絡。
經營國際特色化亮點 開拓與規劃海外地區國際專班
民國105年11月時,黃院長與越南孫德勝大學完成短期研修專班簽約,該校有31名學生於106年2月中旬蒞臨商學院所規劃開設短期研修專班研讀,4個月的研讀期間共計修習了12學分的課程。未來商學院亦將陸續開拓與規劃海外地區國際專班,並在本學年成立了「全球村商管教育與產學推廣服務中心」,主要為統籌相關服務事項,而國際專班學生亦是未來商學院各碩、博士班國際學生的招收對象。商學院的國際化發展,相信將對學生有相當正向的衝擊與影響。
受邀於韓國漢陽大學講學? 並洽談合作事宜
黃院長對於未來的發展方向有著非常確定的目標,自信的神情加上他親切的笑容,帶領著商學院超越自我,好還要更好!民國105年及106年的暑假,黃院長更受邀於韓國漢陽大學講學。黃院長除取經該校暑期國際專班的經營模式,也與韓國漢陽大學洽談合作事宜,預計將在107年暑期於開設短期國際研習專班,規劃3週課程與文化參訪,全程英語授課,擬招收各國學生,在校生亦可以參加,相信在黃院長的領導之下,未來商學院也將持續締造高峰。
?
積極持續改進教師專兼任比率、制定各學制之教師授課資格,除符合AACSB認證的要求,對商管學院而言,教師陣容更是經營的最大資本。
民國106年合作經濟暨社會事業經營學系李桂秋副教授,為第一位累計獲得3次母校優良導師獎項,同時榮獲終身優良導師獎項,實屬商學院的驕傲。另外,商學院年輕學者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黃秀英助理教授,106年榮獲校級教學優良教師及校級優良導師雙料獎項,商學院人才濟濟,因為有這些優秀的老師才能教出最優秀的學生。
在創新的面向,以教學創新來說,國內首創、國際少數,以教學劇場平台將知識結合實務情境,創造教學場域與實務場域互動的體驗性學習環境,將人文精神與素養帶入商管與經濟類課程。
為培養具有劇場教學能力的教師導演,提供訓練教師導演的培訓模式,也持續有系統地傳授劇場方法融入創新教學的教師。推動劇場教學的舵手經濟學系鄒繼礎副教授也因為此項教學創新,榮獲民國105年美國心理劇年會ASGPP頒發Fellow Award,為亞洲第一人獲此獎項。
? ? ?以課程創新來說,有4大課程規劃:
- 推動Freshman Project課程,講授此課程老師透過課程安排並利用6週上課時間,讓新鮮人瞭解自己所學專業的目的與內涵。
- 核心必修經濟學、會計學、統計學、管理學、行銷管理、財務管理等課程導入教學新法,改善商管基礎課程的學習模式。
- 各系專業必選修的特色經營。
- 強化專題式終端課程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藉由分組專題的學習,對所學專業課程能融會貫通,並透過學院競賽的推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
在影響力的面向,商學院有兩個英文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及「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目前皆公開對外徵稿。英文期刊並獲財團法人逢甲大學EMBA學術發展基金會二年期的補助。
另擁有兩個中文期刊,「會計與公司治理期刊」及「臺灣企業績效學刊」。商學院教師的影響力除了期刊之外,另也有很多老師在企業擔任獨立董監事、協會擔任理事長或理事,在國外擔任研討會主持人、審稿人等。當然畢業校友的影響力及學生畢業後企業主滿意度與升遷情形的意見,都是教學改進的參考。
因應少子化的衝擊,國際化是擴充生源的重要管道。外籍生相對於本國生對於學校是否為公立或私立的重視度較低,反而更在意專業性,而母校有相當亮眼的國際排名,專業性無庸置疑,在國際間擁有佳評。
所以商學院國際化的作法是聘請國外知名專家學者對老師進行演講,提供老師國際學術合作交流的機會,包括研究、論文的合作,豐富的國際知名學者,讓學生即使沒有出國也能有國際交流的接觸;同時也安排對博士生與碩士生演講,藉以增加學生的國際視野。也因為商學院提供此國際交流的環境,而讓學生有機會建構價值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