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dex
  • 校園新聞
  • 校園采風|工學院 機械與電腦輔助工程系 專題實作課程的實施
deco

校園采風|工學院 機械與電腦輔助工程系 專題實作課程的實施

2017.07.01

deco

融入實務  學用合一

    機電系創立已經超過50個年頭,朝向一甲子邁進。自成立以來,就秉持務實學風,培養學生苦幹實幹精神,所以很重視實作能力。例如吳進源老師帶領學生實際動手拆裝引擎,戴文龍老師在機械設計課程嚴格要求學生從發想、設計到分析機械機構和元件,至今畢業校友仍津津樂道,成為大學時期難忘的美好回憶。因此,本系將專題實作定為必修課程,讓學生在畢業之前,能夠有機會完整地將所學融入實務當中,得以學用合一。

 

    機電系專題原先的實施是在大四上,學生先在大三下組成團隊,並找好指導教授,接下來就擬定題目,著手進行,在大四上學期結束前必須完成並繳交成果。為了更進一步訓練學生書寫與表達能力,專題實作必須繳交書面報告,同時還必須製作海報,最後上台報告。針對專題實作,本系還設立競賽,由系上老師擔任評審,聽取學生報告,並且發問與提供建言,多年下來已有不錯的成果。以今年為例,就有一些令人驚豔的作品。如(圖一)所示,是成銘德老師指導,朱天元、謝瑋庭、和鄔忠成,3位同學完成的作品:「萬向動力節」。這是由3位同學發想、設計、乃至於製作完成。這個作品模仿人類的關節,可以有效利用在機械手臂的使用,具有質輕、佔用空間小、靈活、精準等優點。從成果可以看出,雖然是學生作品,但是加工製作與設計都相當完美,具有專業水準。(圖二)則是蕭肇殷老師指導,陳彥翔、徐奕安、吳凱翔、陳嘉翔、鍾安偉、和邱俊評同學的作品:藍牙APP溫溼度感測遙控車。這件成品可以透過APP程式在遠方遙控,讓遙控車到定位偵測溫溼度,深具創意和實用性。同時學生也完成了製作、測試、乃至程式撰寫,跨領域能力的整合,有效運用大學所學的知識。
    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專題實作對於學生學用合一的助益相當大,所以,經過系務會議討論,決定將專題實作擴大實施。由現有的一學期,擴展為三學期,實施時程由大三上到大四上。因為時程延長,將可讓學生更完整的完成專題。同時,學校已經在大一實施freshman project的課程,此課程讓學生在未學得專業知識前就根據主題發想執行。那時候的經驗對照專題實作,將使學生對於專題的完成有更深刻的體會。本系新的專題實作,除了延續舊有的觀念創意、原型設計、工程分析、直到成果完成外,更加強訓練學生關於預算評估、成本控管、進度安排、工作分配、專案介紹推銷等軟實力。希望學生不是只會實體的研發製作,更希望學生可以透過專題製作,學會團隊合作和協調能力,知道如何控管成本與時間管理,以及如何有效表達。這些軟實力加入之後,將使學生除了原有的綜合專業知識與能力之外,更可以幫助學生未來在工作上,帶領團隊與工作同儕用最佳的效率完成工作目標。此外,學校將於106學年度開始,全面推行CDIO的課程改造。在定錨課程(學校統一為freshman project)和終端課程(capstone,本系為專題實作) 之間,要有兩到三門深碗課程。深碗課程也是要透過發想、設計、實施、與產生成品這樣的過程,來持續訓練學生實務與創新的能力。透過這樣一連貫的課程設計與實施,將使學生具有務實又創新的能力。在這樣的課程規劃中,無疑的,專題實作是最後的成果驗收。從之前的成果看來,本系的學生正朝這樣的目標邁進,且有不錯的成績,相信在擴大實施之後,將會有更豐碩的成果。

學生專題作品:藍牙APP溫溼度感測遙控車

 

學生專題作品:萬向動力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