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dex
  • 校園新聞
  • 校園采風|建設學院 建設學院之發展特色 從iSpace邁向iCity
deco

校園采風|建設學院 建設學院之發展特色 從iSpace邁向iCity

2016.11.01

deco
   目前風靡世界Pokemon遊戲,這是一款容易上手又十分有趣的遊戲,它結合了實境與虛境相互結合的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 MR)的概念,搭配了原本就極為成功的遊戲元素,更重的是這個遊戲開啟了適地性服務(Location–Based Service,LBS)新的面貌,而未來的世界一定會與適地性服務的概念緊密結合,無獨有偶母校建設學院也掌握到類似的趨勢,因此在103學年度就嘗試開始討論地理資訊系統(GIS)、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AR)以及MR技術應用在智慧生活與韌性城市當中的各項可能性。103學年度建設學院整體發展特色計畫,以3年期(103–105學年)的經費發展iSpace研究室,在未來的學年度(106–108學年)當中將整合iSpace的研發成果內化轉換成全院iCity的研發成果,成為全國智慧生活與韌性城市應用的典範展示場域。
    103學年iSpace研究室除完成視覺化空間展示室的環境設計外,在初始階段首先以體感偵測做為主要的發展重點,嘗試開發校園環境GIS/VR系統直覺化操作的使用者模組,並完成母校校園導覽雛型系統(1.0版);104學年度研發則首重虛擬環境永續規劃、設計、展示與實物輸出階段,此階段兩大核心發展目標分別是:1.建立虛擬環境永續規劃、設計能力。2. 發展虛擬環境展示與實物展示輸出能力。
    105學年度iSpace持續精進母校校園導覽系統(2.0版)、台中市淹水災害視覺模擬系統、母校環境資訊流可視化模擬展示,並完成母校行動校園智慧服務雛型系統 (1.0版),即智慧校園適地性服務;在硬體環境建置部分,iSpace研究室完成都市模擬與雲端運算實驗室,以作為未來空間大數據的分析中樞,而相關分析與成果輸出皆可在此研究室內完成。因此,在母校行動校園智慧服務系統基礎下,iSpace研究室可結合人流運動之空間大數據分析、遊戲化、混合實境、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以及智慧生活服務等相關元素,進而發展新一代母校行動校園智慧服務系統 (2.0版),在這個完整的智慧服務系統當中將會包含智慧生活與韌性城市的2大主要目的,服務的對象則是全校師生以及外部訪客。
    在未來106–108學年之iCity特色計畫中,將以深化iSpace應用技術、建構智慧化城市(iCITY)為主軸,學院特色計畫分成3年進行規劃,並朝向智慧生活、分享幸福之目標。106學年將透過供需分析,規劃iCITY永續環境的內涵;107學年進行iCITY生態系統( Ecosystem)的最佳化,以預測適宜發展的iCITY;108學年係以建構結合大數據、物聯網及雲端技術的iCITY發展平台,推動5個iCITY的子計畫包括:智慧運輸與物流、智慧城市與4D模擬、科技防災與環境保育、檢測品保及BIM技術、土地經營與管理等相關子系統。以林良泰院長帶領之研究團隊正在進行中「智慧停車」為例,該計畫將嘗試於校園內打造一個包括自動車牌辨識、地圖式反向查車導引、智慧路燈及自動繳費機等自動化設備的智慧化校園停車試驗場域,嘗試解決一般校園停車常見的停車空間多樣、空位不易尋找及週邊商圈競合等問題,期望藉由該試驗計畫進而發展出商品化之軟硬體規劃、施作及營運等完整操作模式。
建設學院以既有的iSpace研發成果為基礎,構建未來iCITY的發展主軸,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母校從智慧停車出發,逐步邁向智慧校園,透過整合周邊智慧商圈,進而建立智慧城市之示範場域,讓每位母校師生均能達到智慧生活的目標。

iCITY發展平台

智慧校園適地性服務

智慧校園停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