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dex
  • 校園新聞
  • 城市設計工作坊 兩岸三校共譜校園與城市規劃願景
deco

城市設計工作坊 兩岸三校共譜校園與城市規劃願景

2016.10.27

deco

【建築專業學院訊】未來的校園究竟會是甚麼樣呢?校園與城市的邊界還會存在嗎?校園會與周圍的社區發展出甚麼樣的關係呢? 2016年「第一屆海峽兩岸三校城市設計工作坊」就在華南理工大學校園熱烈討論聲中展開。從10月12日到22日為期十多天的工作坊由大陸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淡江大學建築系以及本校建築專業學院聯合舉辦,集結兩岸三校的建築相關師生,針對華南理工大學的北校區進行整體規劃與設計,企圖探討何謂理想的「未來大學」樣貌。

本次活動是海峽兩岸三校第一次共同舉辦設計相關的工作坊,華南理工大學由孫一民院長及蘇平系主任,帶領王璐老師、李敏稚老師、徐好好老師以及18位建築學院學生;淡江大學則由建築系前系主任黃瑞茂老師帶領6位建築研究所同學;本校則由建築專業學院沈揚庭老師帶領16位建築系同學。活動進行是將三校同學混編成四個小組,連老師們也是三校混搭,讓彼此能藉由分組團隊激盪出更多的火花與想法,也盼成為三校未來進行學術合作的起點。而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腦力激盪出「型態、邊界、流動、生態」四個關鍵字,並以四個小組,分別以型態的邊界、邊界的型態、流動的生態以及生態的流動四個主題進行一連串的團隊合作,並在最終產生四個對應的具體方案實作。

在工作坊的最後一天,更請來荷蘭臺夫特大學建築系的Vincent Nadin老師、華南理工的張春陽老師和凌曉紅老師以及廣州的規劃局潘安局長參與最終評圖,Vincent教授對於兩岸同學能在短短十天發展出四套具體的校園暨都市設計實作方案讚譽有加,而幾位老師不約而同地覺得四套方案若能彼此截長補短,其強度已經足以媲美對於市政的正式提案,極具發展潛力,有望達成以校園帶動城市運轉的願景。

沈揚庭老師表示,本次工作坊使用專案導向的分組合作,是未來重要的學習模式,同儕間能夠相互交流,例如華南理工的同學在調研上的步驟與邏輯很扎實,甚至會去做用戶需求問卷,而且擅長於將資料歸納整理,做出有系統的論證,因此做起設計來整體架構大度而嚴謹,值得臺灣學生同學借鏡;而臺灣學生的思想很活潑跳脫,敢想一些天馬行空的點子,因此做起校園規劃來更多了未來性。透過三方的互補與共學,本次的工作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並於10月24日起在華南理工的校園中進行成果展。

華南理工蘇平系主任表示,本次的工作坊充分展現兩岸三校師生合作上的契合度與能量,目前已著手規劃三校聯合工作坊能常態性舉辦,為三校建立起長期合作關係,更希冀能夠形成共生的學術夥伴關係,為兩岸的師生打造出更優質而前瞻的教育環境,共同育成設計人才。

此外,本次工作坊也是本校建築專業學院獲得2016年教育部藝術與設計人才補助計畫(WPAD計畫),三年期1200萬的補助後打響的第一炮,WPAD計畫尋求未來創新的教於人才培育模式,尤其著重在專案導向式的學習,以及跨領域人才的培育,與本校CDIO創新教學模式高度接軌。

圖說:由大陸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淡江大學建築系以及本校建築專業學院聯合舉辦的「第一屆海峽兩岸三校城市設計工作坊」於10月12日展開,並於10月24日進行成果展。(照片/沈揚庭老師提供)

由大陸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淡江大學建築系以及本校建築專業學院聯合舉辦的「第一屆海峽兩岸三校城市設計工作坊」於10月12日展開,並於10月24日進行成果展。(照片/沈揚庭老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