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o

雷達波表面流速儀與斷面測深儀技術應用說明會

2013.10.14

deco

【兩岸中心訊】本校海峽兩岸科技研究中心9月25日舉辦「雷達波表面流速儀與斷面測深儀技術應用說明會」,邀請經濟部水利署以及國內水文觀測儀器代理商與系統商等產官學界代表與會參加,建立彼此間的合作網絡,希冀國內自行研發生產之水文觀測儀器得以推廣應用。

海峽兩岸科技研究中心許盈松主任表示,目前研發的流量自動化觀測儀器包含河川表面流速儀、水位儀以及斷面測深儀。表面流速儀運用固定頻率連續波技術,依據都卜勒原理與搭配線性預估法進行河川表面流速解算;水位儀則運用線性調頻連續波技術,依據發射波信號頻率與水面反射波信號之頻率差與時間差,計算河川水面與雷達天線之平均距離;斷面測深儀為由國外採購之透地雷達,結合頻譜分析與自相關分析法,以辨識水面與底床位置,進而得到水深。最後,整合表面流速儀及水位儀量測資料與斷面量測結果進行流量計算,並以視窗介面方式展示。

許主任指出,為了測試儀器的適用性、穩定性與耐候性,本校研發團隊去(101)年於宜蘭西門橋(中山橋)及花蓮萬里溪橋設置自動化觀測站,今(102)年則設置於台中溪南橋與台南新營(舊急水溪橋)站,資料接收完整且訊號傳輸穩定。除此之外,並針對研發儀器訊號分析方法進行專利申請。初步推估,表面流速儀與水位儀國內市場產值約3 ~ 4億元;而中國大陸既有之水文觀測站約4500站,故市場規模可達9 ~ 13億元。未來儀器的發展,除需政府相關單位的支持外,仍須結合產官學界的力量,持續推動本研發儀器,以精進研發技術並擴展應用,達全自動化水文觀測之目標。

台灣河川於颱洪時期高強度降雨常造成高含砂量之洪水,斷面沖淤變化大,流量觀測不易,而傳統人工觀測方式耗時費力、危險度高且精準度不足。因此,經濟部水利署委託逢甲大學辦理「河川流量自動化觀測科技發展計畫」,並與國內IT產業合作研發,期望突破現階段流量觀測技術瓶頸,研發適合台灣河川環境之流量自動化觀測儀器。本校海峽兩岸科技研究中心自民國100年執行本計畫,與國內廠商頻波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至今已有3年,結合學術理論研究與產業界的開發製造能力,並有政府機關的大力支持,對於本計畫儀器的研發與推動實有莫大助益,共創產官學三贏局面。

圖說:雷達波表面流速儀與斷面測深儀技術應用說明會剪影。(照片/兩岸中心提供)

雷達波表面流速儀與斷面測深儀技術應用說明會剪影。(照片/兩岸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