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9
2021.02.09
2021.02.09
2009.10.29
【歷文所訊】本校歷史與文物研究所於10月21日,邀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前處長暨現任台灣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王耀庭兼任教授蒞校演講,講題為「從閩習到寫生—台灣水墨繪畫發展的一段審美認知」,王教授藉由明代漢文化移入臺地所形成的海島風格—「閩習」,討論臺灣水墨繪畫審美觀念演變與適應。 王教授指出,明末漢人入台以來,繪畫活動隨漢人遷入及經濟的繁榮而發展。這種從祖居地所帶來的繪畫風格,一般名之為「閩習」,其特徵是筆墨飛舞,狂塗橫抹,頃刻之間,完成大體形像,意趣傾泄無疑,氣氛卻很濃濁,十足霸氣,一點也不含蓄。這種風格,臺地發揮得更加強烈,它意味著先民一般拓荒中所具有的勇往直前精神,質勝於文的美感。在文人畫大興的潮流裏,也帶有雅俗互別的品味,也由於逸筆草草風格的過度發展,顯示出與實際人生的疏離。
1895年臺灣淪為日本殖民地,強勢的新帝國主義文明,又改變了臺灣地區水墨繪畫的些許風貌,尤其1927年10月第一次臺灣美術展覽的開辦,形成臺灣美術發展史的轉捩點,傳統的中國畫全被排斥,西洋與東洋畫成為藝壇一時之盛,也帶來了寫生觀念。1945年之後,對傳統的中國畫雖有交流之心,但因本地的風格已形成自我的面目,一時之間無法融合。隨著1949年中原畫風的再度移入,傳統國畫遂又一次出現生機,而學習傳統中國畫必備的「臨摹」風氣,顯然無法得到改革者的認同。回顧此段藝術史的演變,在中國畫本身的發展上,「寫生」的觀念被共同認為是一種救弊的方式,從審美的觀點來說,其實就是把過度主觀意念的表達所帶來的空泛,帶回到己身所處的世界。
王教授透過其所製作的投影片以及精闢的講解,獲得與會師生的熱烈掌聲,也讓聽講者瞭解清代、日治時代到戰後這一段美術史的轉折,傳統水墨畫以及日治時代所興起的寫生觀念,帶動了臺灣美術的本土化,也發展出臺灣美術的本土風格。
王耀庭教授。(照片/歷文所提供)
Share:
2021.02.09
2021.02.09
202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