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9
2021.02.09
2021.02.09
2008.05.29
【工學院能資中心訊】我國能源大部份仰賴進口,每年從境外輸入能源約 98%。2002年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曾針對全球能源供應發展之問題作專題報導,指出50年後石油將枯竭,氫氣則可能成為全球能源的主流之一。國際原油價格自1998年每桶約20美元起逐漸攀升,2008年5月紐約原油價格一度創下每桶130美元的新高紀錄。整體能源需求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持續上升,但是傳統能源卻逐漸耗竭,為保有經濟發展實力,發展對環境有益且可永續發展的「綠色能源」已是各國當務之急。
綠色能源中,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地熱、海洋能、水力能及生質能等。所謂的「生質能」,是指如水生植物、農作物的殘渣、動物牲畜的排泄物、製糖作物、能源作物、薪柴、城市垃圾及工業廢水等,經由物理、化學或生物處理等技術製成液體、氣體或固體燃料所轉換成的能量,生產生質能的技術又被稱為「綠金科技」。
「生物氫能源」為「生質能源」的一種,生物法產氫乃是藉厭氧菌、光合菌等之生物降解與生物轉換作用將有機物轉化為「生質氫能」,是符合環保概念、經濟效益與資源回收的能源產生方式。本校「生物氫能研究團隊」執行經濟部能源局「能源科技研究中心推動計畫」及「校卓越計畫」,成功開發出高速率產氫技術,已於2007年12月底在校內建置完成全國第一座「生物氫能源模場(pilot plant)」,目前正進行相關的實驗計畫。
本校的生物氫能研發團隊也積極參與國際組織 ,包括:國際能源組織氫能推動協定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Hydrogen Implementing Agreement (IEA-HIA)及亞洲地區生物產氫聯盟(Asia Bio-HyLinks) 。IEA-HIA為推動氫能發展最重要的國際組織,自1977年設置各種任務小組以發展氫能應用技術;其中2005年設置的Task 21「生物氫能」,本校產氫團隊曾參加泰國、法國里昂、台灣台中、美國科羅拉多、葡萄牙博多等六次會議。
2006年本校主辦Task 21會議,也舉辦首次「亞洲地區生物產氫聯盟」籌備會,由台灣、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新加坡與泰國為主之亞洲地區專家學者組成。目前該組織秘書處設於逢甲大學,協助會務之推動。參與以上國際活動均能協助拓展我國學術地位及本校國際化。
國際間的氫能研究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台灣(逢甲大學生物產氫研究團隊)所開發之產氫技術屬國際領先地位。為持續保持國際領先地位、加速生物氫技術的商業化、鼓勵民間企業參與投資、讓社會大眾對未來「氫能社會」的瞭解,朝「潔淨能源-氫能台灣」目標邁進,乃本團隊不可迴避的責任與榮譽。
Share:
2021.02.09
2021.02.09
202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