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o

逢甲生物氫能研發團隊 尖端研發 學術成就卓著

2008.05.22

deco

【能資中心訊】本校教師自1998年開始厭氧生物產氫相關研究,並於2000年由3位專任教授成立「生物氫能研究團隊」,目前在本土產氫菌種篩選、產氫生物反應器設計及菌種結構分析等技術,已獲致傑出成果並獲得國際的肯定,由下列數據可看出一般。依照台大圖書資訊學系教授「2008年台灣ESI論文統計結果」報告,本校在「論文發表數」及「被引用數」在國內大學排名為第19及20,「高被引用論文數」排名則居第12名(私立大學中僅在長庚大學的第9名之後)。「高被引用論文數(Highly Cited Papers)」係指在ESI中11年內被引用次數為前1%之論文數目,係反映論文的品質與重要性,亦是論文在國際上學術影響力的表現。本校共有10篇文章達此標準,比2007年增加了6篇;「生物氫能研究團隊」在這10篇內則貢獻了5篇,分別為第1、2、3、5及7名,且這些文章每年的被引用數平均高達7.88-10.05次。上述數據顯示該團隊成果對增進本校國際學術地位貢獻良多。

該研究團隊也獲得多項專利發明:中華民國3件及美國1件,另有6件審查中。

另外,英國著名的生物產氫研究團隊Glamorgan大學Hawkes 教授等人,於國際上最具權威的氫能源刊物「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的2007年文章指出,本校團隊2006年發表的生物產氫速率,是目前為止國際文獻可知的世界紀錄。Hawkes 教授文章更提到,本校的「固定化細胞-連續式攪拌厭氧生物反應器」系統若能持續保有如此高的產氫速率,則該顆粒化生物產氫技術將大有可為。

在實用上,該研究團隊將上述產氫技術連接質子交換模燃料電池(PEMFC)堆( 4 cells)進行測試,估算出推動5kW(一個家庭所需耗電)的燃料電池僅需194公升的產氫反應器,其體積相當於家用冷氣機的尺寸,這在未來能以農業廢棄物當料源的生物產氫所延伸的分散型發電設備並商業化,具有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