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9
2021.02.09
2021.02.09
2008.05.22
【本報訊】根據日前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所發行的評鑑雙月刊報導,本校躋身基本科學指標(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工程」與「材料科學」兩學門排名,全國共24校進榜。不僅展現本校在此兩類學門研發的豐沛能量,同時也顯示本校在科學研究上的努力已獲世界性的肯定。
該報導是利用ESI資料庫收錄自1997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完整11年之各種論文統計數據,忠實呈現臺灣所有進入世界之論文被引用數前1%之學校及其領域,藉此了解臺灣學校論文整體學術表現。本校在論文發表數方面有1千9百餘篇,居全國第19名,世界排名第1235名,進步14名;在被引用數有6,724次,居全國第20名;平均被引用數則為每篇3.53次;教師平均一年發表3.89篇論文。其中,高被引用論文數及比例分別為10及0.5%,居全國第12名,高被引用論文數不僅反映出論文的品質與重要性,亦是論文在國際上影響力的直接表現。
另外,本校在「工程」學門ESI論文數居世界排名第398,進步20名;被引用數為第505,進步11名。「材枓科學」學門論文數排名第327,被引用數排名第564。
在學門活躍性指數方面,本校在「工程」學門的指數達3.61;在「材料科學」學門達4.14,居全國排名第一,遠高於清大3.26及成大2.85。該指數可了解該校各學門論文發表的投入程度,為論文集中程度的指標。一般而言,當學門活躍性指數大於2時,表示該校在特定學門論文發表活躍程度較高,可視為該校之重點發展學門。
在相對影響力指數方面,本校「工程」學門達 0.90,與交大及清大的0.92旗鼓相當,根據報導該指數介於0.8至1.2時,表示該校在該領域論文品質與世界平均水準相當。
研發處表示,本校在「工程」學門領域上,著重於綠色能源研究,並整合本校工、理及資電學院各學系教授,成立「生物產氫研發團隊」,提昇能源科技研發能量。該團隊之技術研發分為四大方向:(1)廢棄物資源化,(2)生質能源,(3)潔淨能源與能源轉換,(4)節能技術。未來國內生質能技術之發展,可利用廢休耕農地種植能源作物與廢棄物為燃料,兼具提高自產能源,強化能源供應安全與貫徹資源永續利用的多重效益;而氫氣具有可儲存的特性,與其他再生能源比較有供應穩定、應用方便與成本低的優點。該技術之開發不僅可提昇醱酵產氫技術的應用範圍,並可奠定有機質醱酵產氫之商業化製程基礎,亦兼具提昇我國在生物產氫領域之國際地位。
而「材料科學」學門中,本校在特殊合金、微電子及能源材料方面皆有蓬勃之研發動量。除多個研究室分別與俄羅斯、印尼、英國、芬蘭及德國等國家之學術研究團體進行常年之國際合作之外,並平行發展地區性之學術及產學合作,合作對象包括國內公私立大學、中部科學園區、台中榮民總醫院、台中工業區及南崗工業區等多家大型企業。
材料系表示,「材料表面設計、製程與應用」是目前本校特殊材料研究中最大的支撐基盤,在金屬、微電子及能源中,已有許多脈絡性之耕耘,也因此放射出多面相之應用成果,如近年累計通過多項大型整合型計畫、近年持續不斷的技術授權案件之進行、大型研究經費之捐助、地區性產學合作之進行、表面技術學程之形成等皆與材料表面設計、製程與應用強烈相關。相信在未來研究方向上會持續不斷發酵,並激盪出頂尖卓越之研發成果。
Share:
2021.02.09
2021.02.09
202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