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dex
  • 校園新聞
  • 社會變遷中的人際關係 會計系教授 本屆傑出校友 陳蒼和
deco

社會變遷中的人際關係 會計系教授 本屆傑出校友 陳蒼和

2002.11.14

deco

人類的歷史,或許可以說是一部社會變遷史。人類為求生存,從狩獵、游牧、農耕、工業化、高科技以至於知識密集之資訊化時代。過去,大家庭承擔從搖籃到墳墓全程的功能-生育、教養、病護到老終,現在,都為專業化所取代。晨昏定省,幾乎成為歷史名詞,還好進口「母親節」與「父親節」以慰親心。古時,「妻娶冊不讀」,當今「終身學習」普遍被接受。職場上「終身雇用」,已被「人力需求」所取代,「年功序列」敵不過「績效貢獻」。衣,由內衫破補到外衣新洞,由束胸、隆乳而露肚。食,蕃薯簽配菜脯,到大魚大肉,導致心臟病、高血壓、腎臟病…一路升,以至素食者日漸增多。住,從草厝、瓦厝至今日洋樓林立。行,靠雙腿、單車、火車、機車、汽車、飛機到太空船。政治,由一人獨斷,到國會吵鬧不休,人民由忍氣吞聲、逆來順受,到集體抗議、自力救濟,甚者藉題發揮、影響政令推行。更由於生存競爭,利令智昏,貪圖方便,造成水、空氣被污染,臭氧層破出大洞。四十年前經濟學教科書列為「自由財」之水、空氣、陽光,如今已是人類賴以生存之「珍貴資源」。有人還憂心廿一世紀會因確保水源而引起戰爭。海洋、山河,因人類之貪婪,污染破壞,不但生態失去平衡,專家預測,今後五十年土石流將是揮之不去的夢魘。 俗云「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學歷普遍提高,科技發展迅速,經濟不斷成長,物質生活更為富裕,卻因此透支自然資源,人與人的關係也為之疏離。所以思考人際關係的同時,不能忽略人與大自然的關係,更應體認社會的變遷,才不致於陷入「見樹不見林」的迷妄之中。 社會是眾人所構成的群體,成員之中,族姓有不同,行業有異同,學歷有高低,能力有優拙,地位有尊卑,輩分有長幼,財富有多寡,生長的環境、過去的經歷,各有不同。不論私生活,校園進修,職場營業,公眾服務,志工奉獻,旅遊娛樂,運動休閒,都會產生彼此互動的關係。在互動過程中,有合作、有互補、有競爭、有衝突、有喜、有悲、有愛、有恨,甚至既愛又恨。人與人的關係,簡單中有複雜,複雜中也有簡單。 人生在世,最大的目標就是追求幸福,可是每一個人都受生、老、病、死的纏縛。而在人與人相處互動中,又是那麼複雜,如何化惡緣為善緣,進而廣結善緣,也就是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為追求幸福人生不可或缺的一環。 至於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僅就個人學習心得,略舉數端,供作參考,並請指教: 一、從家庭教育面而言: 營造和諧家庭,重視生活教育:夫妻恩愛,相敬如賓,以營造和諧家庭。教導子女,舉凡行、住、坐、臥,食飯穿衫,舉箸捧碗,寫字看書,自幼養成好習慣,進退應對,有禮貌,守規矩。在這種環境中成長,心智正常發育,繼之,培養謙虛、包容、忍讓之美德。出門與同儕相處,一定好人緣,良性互動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俗語說:「選新婦看親姆,揀子婿相親家。」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之基礎,也是培養良好人際關係之第一步。其效果如何,端賴父母之身教以為斷。 二、入學校、出社會則須自我要求: (一)認識自己,守分盡責:俗云「瞭解別人固然不易,認識自己更難。」兩個眼睛睜著往外看,常常看不清楚對方,更看不見自己。因此,有「知人知面不知心」之嘆!至於不認識自己,因為看不見「自己」導致常常忘記「我」是「誰」。做學生的忘記學生的本分該做的事,在職場工作未能克盡職責,更因固執己見,障礙了解別人。如果能徹底認識自己,謹守本分,學生功課、運動、健身樣樣精進,並樂於幫助同學。在職場盡忠職守,與同仁合作無間,凡事以整體目標為重,縮小自己,尊重別人,必然彼此和諧,廣結善緣。 (二)喜、怒、哀、樂,知所節制: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偶爾也有得意時,所以日常生活中,不免有喜、怒、哀、樂之情緒反應,如何節制,使其不傷害自己,也不傷害他人,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頗受現代人的重視,所謂「情緒管理」是也。茲引述「中庸」關于情緒管理之ㄧ段文句:「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從此不難體會致中和為「情緒管理」之最高境界。 (三)以恭、寬、信、敏、惠自勵:「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苟能以此五者自勵,而且篤實踐行,必能己立立人,己達達人。 語云:「知之能行,則近道矣。」願以此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