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9
2021.02.09
2021.02.09
2002.11.14
遠見雜誌192期調查研究報導,企業最愛僱用大學畢業生,
前五名排行榜中,逢甲名列全國第九,私校中名列第二。
每年六月畢業季節來臨,各校培育的青年學子學成畢業,其中高中、高職畢業生都會繼續升學,就業的佔少數;大學院校及專科學校畢業生,除了少數出國深造及一部分男生需服兵役外,其餘的都希望能找到一份適當的工作。可是近幾年來台灣經濟不景氣,失業人口逐年上升,就業難度隨之增加,用人機構與求職者間的互動條件,也有相當的變化,成為社會學者、教育學者與企業界人士常談論的話題。
「遠見雜誌」是經濟學者高希均主辦的刊物,在台灣出版界頗有名氣。日前,該刊曾就台灣企業界最愛聘用的大學畢業生,進行調查研究。調查分析的結果,撰寫「企業界最愛的大學畢業生前十五名排行榜」一文,在該刊本(2002)年六月份出版的192期中報導。該刊報導的排行榜是:
1.清華大學;2.交通大學;3.台灣大學;4.成功大學;5.台北科大;6.台灣科大;7.政治大學;8.淡江大學;9.逢甲大學;10.中山大學;11.中央、暨南大學;12.海洋、中正、台北、輔仁、中原大學;13.中興、東海大學;14.文化大學;15.元智、東吳大學。
該項調查研究報告撰寫人,並在文中提及:(1)該項調查係針對八百多家上市、上櫃公司,於五月六日至八日所進行的調查。(2)七成二的企業到年底前晉用新員工的計畫。(3)大多數企業皆強調用人唯才。(4)台大、成大、清大、交大等四所大學,仍然是企業界最愛的前四名。(5)逢甲和淡江的崛起,值得進一步探討。
我看完這篇報導之後,心中頗有所感。適在當時的前幾天我應邀參加一次餐會,同桌者以企業界和教育界的人士居多,因為友人知道我曾經任逢甲校長十年多,席間的話題便以工商企業晉用人才及大學教育人才等問題為中心,且要我多表示意見。我以親自體會的感受及讀了「遠見雜誌」這篇報導的內容,在席間表示了一些看法。現在把我的看法簡要的彙整幾點,也許可供「畢業的」和「在校的」『逢甲人』作為警惕與考慮問題的參考。
(一)「遠見」調查分析的結果,就逢甲而言,我雖未十分滿意,但頗感欣慰!台灣高等教育近年來成長快速,目前有大學及獨立學院共計有一百四十幾所,每年大學畢業的人數增加很多,在就業市場競爭日益劇烈,企業界對求職者的要求日益提高的環境中,綜合企業界對大學畢業生喜歡聘用的程度,在一百四十多所大學中,逢甲排名第九,我個人雖未十分滿意,但頗感欣慰。然若再深一層去思考,覺得「遠見」向企業界進行這項調查 ,重點是選用時綜合考慮的概念,對新進人員到職後,在企業中的工作成績和貢獻 ,恐怕尚未計算在內。如果把到職後的表現也一並考慮,則逢甲畢業生的排名,可能還要提高一些。記得在十多年前我還擔任立法委員的時候,曾和教育委員會十多位委員,到高雄加工出口區考察,與區內十多家的經理及工程師舉行座談會,其中有兩、三位談到這方面的問題,他們其中有一位說:晉用新人一般的想法是先考慮求職者就讀科系的專長,是否合職缺的需要?其次便考慮到就讀學校在社會大眾所定的地位。但另一位則說:有名氣的大學畢業生,到職後有不少自恃為名校子弟,時露驕氣,不聽指揮;且缺乏敬業精神,時時有跳槽或出國深造的打算,故就企業的長遠發展而言,進用國立名校的新人,還不如近年來的逢甲、中原或幾所專科學校畢業生來的有助益。聽完這番話之後,有人指出我曾任逢甲校長十年,我不好為逢甲說甚麼!祇簡略地談談逢甲創校初期的艱辛,並感謝企業界對逢甲校友培植。這是十多年前的往事,我認為今日企業界晉用大學新畢業生,仍然會有這種情形。如果把到職後對企業的實質幫助也計算在內,逢甲畢業生受企業界歡迎的程度,排名也許應該會提高一些。
(二)台北科技大學的前身是台北工專,後來改制台北技術學院,再改制為台北科技大學;台灣科技大學是由台灣工業技術學院改制而成,這都是近幾年的事,而這兩所大學的畢業生,受企業歡迎的程度,已列為第五名及第六名;暨南大學及元智大學開辦不久,台北大學由中興大學法商學院改制擴充而成,也是近幾年的事 ,而這幾所大學畢業生受到企業界喜愛的順序,也分別排名在第十一、十二及第十五名。足見這五所大學這幾年間的進步發展十分快速。高等教育競爭日益劇烈的時代已經來臨,這一現象特別值得我們警惕,而他們這幾所大學近年發展進步的因素如:師資、設備、教學的內容,更值得我們研究觀摩。
(三)我擔任逢甲校長的那幾年,學校的經費十分艱窘,不祇經常維持費,就連學校的設備擴充經費,都是靠學雜費的收入來支持,所以增加學生人數是必須且迫切的要走的途徑。可是當年教育部對大專院校增系、增班及招收人數的管制十分嚴格,且有統籌的規劃。我擔任逢甲校長後,最初幾年,每年增設兩系或三系,且多數學系招收兩班(有少數系還招收三班),能獲得教育部准許頗不容易,每年提出的計畫,一方面要考慮學校本身的條件,又要配合教育部的整體規劃,同時更要顧慮到社會的需求,學生畢業後較容易找到職業兼發揮所長。
記得最初幾年,逐年擬增設的學系中,像紡織、電腦、保險、建築及國際貿易等系,在校內會議及在教育部審核時,都有不同的看法,例如:紡織系,他們認為大學是研究學術理論的學府,而紡織系科以技術性的課程為主,設在專科學校較適宜,且當時台北工專已設有紡織科,逢甲不宜增設紡織系。我找出若干理論及事例和他們溝通,如紡織品輸出佔我國出口貨品的大宗,必須再求精進,英國對紡織理論的學術研究已提升至碩、博士班的程度。荷蘭統治印尼的時代,在萬隆開設了紡織學院,專事紡織學術的深度研究,經過半年多的研商洽談,逢甲終於在全國大學中,首先開辦紡織工程學系。其他如電腦系、保險系是我於美國考察高等教育返國後,即積極籌備開辦,但有人認為台灣的市場不大,所需的人才有限,如大量培植這方面人才,恐難充分就業。我則建議他們看遠一點,台灣的經濟正在起飛,要估計十年至三十年後工、商業需要的是哪些人才?於民國五十七年初,我為逢甲購買一套NCR世紀100型最新的大型電腦,安裝完畢後各學系先開電腦課程,省府統計處、中興大學及中部幾家銀行、企業都紛紛向逢甲商洽租用或借用電腦設備。經過不斷研商並以事實證明電腦人才的需要,教育部才於五十八年同意逢甲在全國大學校院中,最先設立電腦學系。
回憶這些往事,我覺得當年我決定增設班、增設系的原則,以及各學系的課程中,多加一些實用的教材,對逢甲同學畢業後的就業和就業後對企業的貢獻,多少有一點助益。日後的事實說明,我當時的這些想法和作法並沒有錯,因而更覺欣慰!
廣告企業歡迎的逢甲人。(本室檔案照片)
Share:
2021.02.09
2021.02.09
202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