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dex
  • 校園新聞
  • 本校 MBA 與 EMBA 的推手 專訪企管系張保隆講座教授
deco

本校 MBA 與 EMBA 的推手 專訪企管系張保隆講座教授

2001.10.04

deco

【王志宇老師專訪】本校從本學期起借調交通大學管理研究所教授張保隆博士,敦聘為企管系講座教授,為本校積極規劃「企管碩士在職進修專班」(MBA)以及「高階企管碩士在職進修專班」(EMBA)。未來 MBA 及 EMBA 課程的開設,將成為本校進行產官學合作交流的機制之一,前景可期。
張教授在輔仁大學畢業後,赴美攻讀學位,1980年取得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數學博士學位,回國任教於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教授數量方法、統計等相關科目。張教授後來努力轉型,修習其他管理學門科目,成為管理學界的翹楚,先後擔任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所長及管理學院院長,並擔任國科會產學合作計畫主持人、行政院主計處公用事業費率審議委員會委員、中華決策科學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企業管理學會副理事長、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理事等,成為產官學界爭相邀請的對象。
張教授目前對本校 MBA、EMBA 課程的規劃已有腹案,未來將以產業界的中高級幹部為招生對象。此類人才已經具有豐富的實務經驗,熟悉實務問題,學校課程主要在透過正規訓練加強其決策分析的能力、問題的發掘、解決的方法以及輔助工具的應用。因此,上課講授的份量較少,而以討論為多;畢業論文也將以個案研究為主。
大致而言,MBA 課程以中階管理幹部為對象,其學習目標在於作業問題及管理控制,且以決策即解決問題的需要為主。EMBA 課程則是以高階管理人為對象(協理以上),以學習策略性問題的思考為主,至於瑣碎的作業問題及解決,不會在此課程出現。而無論是 MBA 或EMBA 的課程,授課方式都不同於傳統,教師需要相當的實務經驗,教材教法也需調整,才能勝任。因此,在開課前將先辦理教學研討,調整教師的教法。在高階課程方面,希望至少要有三分之一的師資是從業界聘請的大師級人物。此外,企業參訪研究也將納入課程,比如對日本的零售業有興趣,就會安排一至二星期赴日本訪問,並聘請當地的專家擔任師資,使課程更加契合產業界的需求。
與他校比較,本校開設此類課程具有相當優勢:其一、在商學院方面,本校有會計、財稅、企管、國貿、財務金融、統計、經濟、保險、合經等系所,組織及師資都相當健全,呈現相對的競爭優勢。其二、商學院各系都與業界有良好的互動關係,具備相當的實務經驗。因此 MBA 及 EMBA 課程只要能適當整合商學院各系師資,搭配符合需要的課程,將可強化學員各自的專業技能,並提升相關領域的能力,符合在職專班的需求,形成本校高階管理課程的一大特色。
臺中過去以中小企業為主,各大學與這類型的企業互動,大多站在資訊的交流,上,教師則是扮演顧問諮詢的角色,較少提供對於研究領域及深度的開拓。未來在臺中科學園區成立之後,進駐的高科技廠商所涉及的問題,將不只是技術、管理等層面而已,在產品、服務創新、新事業投資、產業發展、國際化等方面都會有許多問題,需要大學或研究機構提供服務,甚至廠商願意提供資金進行研究;而這些問題也都是現代管理科學的研究焦點,對大學研究機構也有相當的吸引力,因而形成互利與互動。本校此時設立高階管理課程,正切合時勢。誠如張教授所言:「未來科學園區成立,科學園區人員的流動率大,其人員的再教育等需求也相當殷切,絕對是個相當大的市場。」
肩負著 MBA 及 EMBA 課程規劃的重責大任,又要兼顧教學及研究,其壓力之大實已不需再加形容,問到張教授如何兼顧事業與家庭,又能讓自己保持年輕,張教授笑得很靦腆,他說平常因為工作太忙碌,每天回到家都是晚上八點多才吃飯,看看新聞及政論性節目之後,實難再有其他休閒活動。他保持活力的要訣在於不要將煩惱放在心中,有什麼問題就直接說出來,當下解決,保持心情的愉快而已。張教授雖然謙虛的這麼說著,其實我們卻看到他生活哲學中所蘊含的禪意,看到他在交大期間的努力,尤其從數學轉型入管理的轉變,這中間的決定與努力並不容易。或許胸懷坦蕩,斷絕煩惱,意志堅定並身體力行,正是張教授能如此成功的不二法門。

?

張保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