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dex
  • 校園新聞
  • 活化第一招待所 營構集體記憶─ 陳俊德老師談校園空間的人文省思
deco

活化第一招待所 營構集體記憶─ 陳俊德老師談校園空間的人文省思

2001.06.28

deco

【林麗里專訪】「閒置空間再利用」在國內藝文界蔚然成風,建築系的黎淑婷、陳俊德、林昌明、林丙申、邱肇輝、彭至峰、林肇志、李志輝等八位老師,也於本學期大一的建築設計課程中,以第一招待所為假想目標,進行環境空間改造的演練。設計模型展示於忠勤樓509室,八件作品各具創意與特色(如右圖)。
陳俊德老師為此次設計練習的出題老師,他認為一招雖已原地保存為紀念館與展示空間,但與師生的互動不多。為了積極活化一招的功能,並且提供師生更多的休憩空間,他計畫設置一個咖啡座與簡單的資訊節點,期望能將紀念館、展示空間與戶外噴泉廣場做一完整的結合,在師生間產生更良好的互動。
陳老師說:一招雖沒有富麗的外表,但它就像一顆小珍珠、小鑽石一般,發出耀眼的光芒。尤其在下課時更是人潮匯集之地,可以凝聚共同的生活記憶。在三、四招拆除改建活動中心後,整個空間風貌勢必改變,能否在新舊之間建立結合點,形塑另一種空間情調,值得省思。
三、四招拆除改建活動中心後,整個空間風貌勢必改變,能否在新舊之間建立結合點,形塑另一種空間情調,值得省思。
在空間規劃上如何引導學生塑造一個可以代表逢甲的新空間意象,又可回顧歷史情境?陳老師表示:大一新生還來不及參與前人走過的路,對建築物的感情是置身於歷史之外的。而且,學習動機與思考模式因人而異,每位學生有強烈的自主性,又沒有歷史的包袱,可以天馬行空、理直氣壯的盡情揮灑自己的思想。這些設計就是在延續他們的生活經驗,當每個人都擁有相同的記憶時,就有文化層面的省思及懷舊的人文感受。歷史記憶、人文關懷與文化的思考是循序漸進的,需要時間。

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