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9
2021.02.09
2021.02.09
2001.04.19
不毛之地 起死回生
在日常生活中,常有人抱怨空氣髒、水不乾淨,在環境不盡如人意的情況下,抱怨成為人們的習慣,心靈似乎被哀怨的城牆所禁錮。正是在這種對生活環境的不滿所產生的移情作用下,人們對美的事物似乎特別容易感動。細心的朋友或許注意到:圖書館旁曾被人踐踏至光禿一片的荒地,又長出了綠油油的植物;或許也注意到了航空館旁有五個空桶,看起來有點像餿水桶,卻無餿水的異味,桶下還多了個水龍頭。想不到吧?這些桶子正是學校的一支綠化大軍,身負有機肥製造的任務,它們吸納學校餐廳的廚餘,透過細菌分解,轉化成植物所需要的養料。圖書館旁不起眼的空地,就在這支大軍的努力下,貧瘠的土壤漸萌生機,培育成一片綠地。這都歸功於土管所楊文燦教授的辛勤研究與改良。
環境綠化 兼顧環保
楊教授表示:「有機肥的製造乃是利用學校餐廳每天殘留的果皮、菜葉等廚餘,將它置於空桶中,上面再覆蓋一層菌種,層層相疊以利分解廚餘。硬化的土壤如不改良,草種下後不易擴展,只會長成一叢一叢;土壤改良後,植物較易生長,就會向外擴張,形成油綠一片的美景;另一方面利用廚餘來改良土壤,不但可以綠化環境,還可以達到垃圾減量的目的,實在是一舉兩得。」
學以致用 改良土壤
文化大學森林系畢業的楊教授,退伍後到林務局任職,發現林務局過去執行的業務是以伐木為大宗,反省到臺灣森林的未來出路應是非消耗性使用,也就是不砍伐,而走觀光遊樂的路線。於是後來出國進修,先後在美國蒙大拿州讀碩士,以及在伊利諾州取得博士學位。楊教授言道:「我比較喜歡原始林,目前正在做有關原住民保留地的生態旅遊研究,生態旅遊就是你到當地遊憩,但不破壞當地的任何事物,彼此尊重,此觀念對原住民保留地永續經營是相當重要的。對森林遊樂的管理與研究,也讓我對環境特別關心,這是後來會想改良學校的土壤,進一步綠化校園的心理基礎。」
垃圾變肥料 歡迎來共享
學校整建圖書館,楊教授所改良的綠地暫時受損,不過日後他仍會將其恢復,並在校園其他空地逐步試驗推廣。本校平日的廚餘約有三大包,經由這種轉化,不僅達到垃圾減量的目的,更可綠化校園,美化環境,提高逢甲人的生活品質。目前,航空館旁的五桶(如圖)有機肥中左手邊第二桶是可用的,取出時有些濕,晾乾後即可混和土壤使用。歡迎師生前來取用,讓生活環境更有綠意,更有活力。(採訪/王志宇老師)
Share:
2021.02.09
2021.02.09
202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