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o

握機創勢 向上提昇─專訪公關室馬彥彬主任

2001.03.22

deco

本校甫自今(九十)年二月一日成立公共關係室,首任主任由人文社會學院社會科學教學組新聘馬彥彬副教授出任。新職新人,全校均感陌生,更好奇能否勝任講求機動靈活的公關事務。
馬主任在東海大學獲得社會學博士學位後,在母校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兩年,又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研究部門任職一年半,方才應邀來校服務。如何看待自己出任逢甲大學的公關室主任一職呢?他認為敢於承擔這份工作的主要信心,源自於社會學所訓練出的認知觀點,也來自對於逢甲未來的期待以及對自我的期許。
社會學對於組織的分析,不僅注重組織之中屬於正式、有形的面向,例如部門架構、人員編制、層級職掌、典章制度、經費預算與工作流程等等;對於無形的「非正式組織」,例如同仁之間的關係網絡、目標共識、使命感、工作士氣、情感及意見的交流等等,更為重視而敏感,並認為其影響力絕不下於正式組織。因此,對於逢甲成立公關室的期望,不只是對外的形象包裝,還包括了積極塑造內部的組織文化或組織氣候。而且,在工作的進行順序上,「內部公關」似乎要比「外部公關」更為迫切。就他所知,逢甲近年來進行著非常徹底的組織再造,大幅度重塑組織架構,在方向與步調上都領先於許多知名大學,充分體察而提早因應教育環境的變遷,令人刮目相看。然而,在組織再造的結構面已近完成,僅須再做局部微調之際,內部同仁的價值理念、思維模式及行事作風,是否也隨之調整或再造,卻仍待評估與努力。
「人」具有難以框限的力量與無限的可能性。就消極而言,人們可以順從組織的一切要求,依循所有的作業流程,但卻淪為「儀式主義」,漠不關心於組織的目標,也缺乏因應環境需求的彈性。社會學所謂的「訓練的無能」或俗稱的「科員政治」,都是在形容這種困境;而這種僵化的心態如果未能克服,將足以抵消組織再造的所有努力,即使投注再豐沛的資源,也難以達成實質的轉型。反之,就積極而言,如果人們對組織具有高度的認同感,激發出工作的使命感,萌生團隊的歸屬感與凝聚力,往往就能夠產生充分的自覺,積極地自我調整,主動追求工作績效與品質的提昇,甚至彌補由上而下進行組織再造的可能盲點與不足。因此,如何將組織成員的心態由消極抵制導向積極促進,向來都是組織再造的關鍵課題。
馬主任進一步指出,內部公關與外部公關之間相生相成,互為目標與手段。組織成員的向心力與榮譽感就是最好的外在形象,而優異的外在形象又會進一步提升成員對組織的認同。因此,如何啟動這個良性循環,將是公關室的首要目標。就現階段而言,公關室被交付的任務包括了編輯發行逢甲週報,也正是第一個試金石。馬主任認為,任何宣稱中立客觀的文字,背後必然也存在著主觀的發言立場;任何新聞文字都不僅僅純然報導事實而已,同時也傳達著無形的意象、感情(感覺)與價值。新聞文字的斟酌,不僅關乎報導的事實有無出入,還關係到內蘊情感與價值的指向。因此,逢甲週報不僅是一份校內時事的報導,也是內部公關的管道,希望明確而具體地記錄逢甲辦學的理念、成果以及對高等教育的使命,藉此邀請師生同仁一起關心逢甲、關心彼此,一起觀察逢甲所面對的內外環境,一起思考逢甲應該往何處去?逢甲已經向前邁進了多少、實現了什麼?逢甲最迫切需要努力的是些什麼?換言之,新聞訊息的流通過程,同時是價值溝通的過程,也是情感凝聚的過程。對於公關室的任務,馬主任以「詮釋逢甲」一詞予以總括,也就是賦予逢甲更豐富的意義,顯豁出隱藏的價值,彰明更多的可能性。馬主任到任後參加校內許多會議,既認識了同仁,也更深入了解學校的運作,體會學校的努力及成果。他既感謝同仁給予的照顧、寬容以及許多的方便,更肯定了來校服務的抉擇,堅定了榮譽禍福與逢甲與共的決心。他深深被許多同仁的工作倫理所感動,他們貢獻於逢甲實現「多元化、精緻化、資訊化」的程度,絕非只是在完成被交付的工作,而是追求一個有意義的理想,遠遠超越了組織管理支配的命令要求。這種對於教育的使命感與旺盛的生命力,完全粉碎了外界對於逢甲的保守印象。馬主任接待了許多到校參訪的來賓,他們對於逢甲近年進步之速,都大呼不可思議。這些外在的肯定以及內在的努力,如何化為對全體同仁的鼓舞力量,將是公關室責無旁貸的任務。
馬主任特別指出當前危機意識的重要性。台灣高等教育供給急遽膨脹,人口結構轉型卻使就學需求下降,加上大學招生入學方式多元化,WTO開放後國外大學即將湧入,在在都使過去聯招之下的生存保障不再,所有的大學都面臨嚴酷的生存壓力,必須以真本事拼搏,因而也無不加速進行組織再造。逢甲雖然洞燭機先,仍不容懈怠。這不僅是逢甲的挑戰、國內大學的挑戰,也是台灣高等教育面對國際競爭的挑戰。在這場競爭之中,勢必優進劣退,往上提升或往下沈淪,不容僥倖。這是危機,也是逢甲趁勢崛起,躋身一流大學的契機。如何把握此一契機,馬主任以此自我期許,也期待全體同仁共同努力。(採訪/楊美美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