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9
2021.02.09
2021.02.09
2001.03.22
【中文三李炳毅報導】〈散戲〉為田莊作家洪醒夫相當著名的小說之一,歷來評價極高,也為洪醒夫增添了不少文學獎項,甚至高中國文課本亦有節選。故事的背景為台灣光復後的一、二十年,正是文化交替的時代,傳統戲劇漸趨式微,作者透過劇中女主角─秀潔不斷的緬懷追憶,將「玉山歌仔戲團」當年的輝煌與現今的沒落交錯呈現,進而產生戲劇張力。
在原作中,男主角金發伯,是一位不肯向命運低頭的傳統人物,他不願屈服於時代的洪流之中,不肯眼睜睜看著「玉山」由盛轉衰,然而他一再努力地試圖力挽狂瀾,終究不敵時代環境的變遷。在這股傳統與新潮流(歌舞團)的衝擊激盪下,即使他想站穩腳步,也無法如願,最後他非常不情願的臣服了,縱使心中有萬般的不甘與不捨……。中興歌仔戲,對金發伯而言,不過是個奢侈遙不可及的願望。原作中,女主角秀潔可說是全篇的靈魂人物,作者採用今昔交錯的手法,透過秀潔的追思懷想,將「玉山」的興衰作一鮮明的對比。故事的進行節奏,隨著人物內心矛盾的加深而轉急。劇中人在演出時表現了極度的敷衍與無奈,赤裸裸地呈現出他們對傳統和現代的矛盾掙扎。其中夾雜著金發伯的固執堅持,其他劇中人物的無可奈何,歌舞團的冷嘲熱諷等等一再的互相激盪之後,把金發伯的心灰意冷推至頂點,也暗示著傳統戲劇正式劃下句點。
中文系此次應台中港區藝術中心之邀,通力合作籌組劇團,改編自洪醒夫的〈散戲〉演出。然而,舞台劇與小說畢竟不同,有許多技術上的困難甚難克服,如原作在描述傳統戲劇沒落時,採用今昔對照的方法;但舞台的演出在時間上是連貫的,空間也不易移轉,幸得中文系師生集思廣益,而呈現更好的舞台效果。改編的劇本,添加了大量的鄉土對白及俚俗方言,詼諧逗趣的對話,常使人心有戚戚焉的會心一笑。此外,亦嘗試「分割舞台」的方式,同時呈現「玉山戲班子」和「黑貓歌舞團」對台時的情景,一邊冷清一邊喧鬧不已,展現出鮮明又諷刺的對比。而黑狗兄在舞台下和舞女對話,更是在無意中將舞台延伸至台下。我們可明顯感受到昔日「玉山戲班」的光彩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今日廣受小市民歡迎的康樂行業。「散戲」的另一特色是金發伯在第三幕最後的獨白,藉著清唱的方式,巧妙帶出了他淒涼的心聲,本來應該是要著華服站在觀眾焦點的舞台上賣力的唱,如今既沒有音樂搭配,又是處於即將「散戲」的情境中,以哀調唱出金發伯和「玉山戲團」那股濃濃愁苦,恰巧與題目相呼應,串聯成一體,將所有的哀情推至最高點,將本劇高潮發揮極致,引人低迴再三, 唏噓不已。
?
Share:
2021.02.09
2021.02.09
202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