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逢甲大學

通識教育課程地圖

112學年度起適用

透過人文、社會、自然等不同領域課程,培養與系所課程互補的潛在實力與軟能力,厚植畢業十年後的品味、格局與競爭力。

通識教育課程(28學分)

“ 二大類 ”

  • 校共同必修課程 (16學分)

  • 中文思辨與表達(4學分)
    大學基礎英文(4學分)
    大學精進英文(4學分)
    現代公民與社會實踐(2學分)
    科學與人文的對話(2學分)
    體育(2學分):一年級必修,上下學期各 1 學分。
    全民國防教育軍事訓練(1學分):一年級必修,以學院別劃分,每學年度擇一學期開設課程。

  • 通識選修課程 (12學分)

  • 自由選修計有「全球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人文藝術與社會經典教育」、「世界格局與歷史地理視野」及「科技知識原理與趨勢浪潮」四大領域課程,每學期開設逾100門課程。

  • 體育、國防科技(全民國防教育軍事訓練課程)為必修,但不計入畢業學分。

  • 下載【逢甲大學通識教育課程修課要點】

校共同必修課程

16學分

「現代公民與社會實踐」、「科學與人文的對話」均為單學期 2 學分之課程,不需上網選課,統一由通識教育中心統籌安排上課時間。

中文思辨與表達(4學分)

大學基礎英文(4學分)

大學精進英文(4學分)

現代公民與社會實踐(2學分)

科學與人文的對話(2學分)

體育(2學分)

全民國防教育軍事訓練(1學分)

類別

業務單位:人文社會學院|國語文教學中心

課程結構設計,分別以「生命的思索」、「文化的傳衍」為主題,觀照個人與群體的關係。並以選文的表述為基準,設計作業練習,俾使閱讀與實作順利銜接,內化為自身的表達力。

前往「中文思辨與表達」課程資訊

業務單位:人文社會學院|外語教學中心

外語教學中心提供英文必修課程、英文特色選修課程、10種第二外語課程及特色模組課程讓全校學生選修。大學基礎英文著重提升英語閱讀能力,增進英文單字量、句型結構概念與自主學習態度。

前往外語教學中心課程介紹

業務單位:人文社會學院|外語教學中心

外語教學中心提供英文必修課程、英文特色選修課程、10種第二外語課程及特色模組課程讓全校學生選修。大學精進英文著重培養基礎英文書寫能力,深化英語閱讀、口說、與聽力的技能,並學習理解他人觀點及感受。

前往外語教學中心課程介紹

業務單位:通識教育中心

理念說明

一時代有一時代必須面對的問題,必須合力回答這份考卷。為了促成合力,必須先認識彼此的差異,凝聚群體;為了回答考驗,必須先認識問題,爬梳脈絡,從而思考解決的方案,付諸回應。公民的素養便是在體群中實踐自我的價值,共善天下。

課程取向

本課程以「關注社會現況」為核心,從多元角度出發,諸如道德的時代命題、自由的邊界、族群的文化差異、律法的適用與矛盾、媒體資訊的判讀等等,可能是跨時代共通的議題,也可能是新時代產生的難題。從公共議題的關懷與思辨,培養公民素養,從而思考回應議題的可能。

前往通識教育中心必修課程介紹

業務單位:通識教育中心

理念說明

達文西是曠世藝術家同時也是天才工程師;牛頓是科學界巨同時也終身沈思神學。科學與人文是一雙眼睛,共同認識完整的世界,既探索世界運行的原理,也追尋人存在世界的意義。

課程取向

本課程以「科學理性與人文理念的對话」為核心,探索科學背後的人文關懷早年的文學家便以科學怪人的形象,象徵失控的科技;時至今日科技高速發展,例如人工智慧、太空科技、生物工程等領域,技術面的突破必須與社會倫理的堅持並重,以此確保:我們是人。

前往通識教育中心必修課程介紹

業務單位:通識教育中心|體育教學中心

一年級體育教學分為陸上運動教學、游泳協同教學及游泳強化教學、體適能檢測、體適能諮商輔導及體適能強化教學。體育課程每週上課 2 小時,一年級為必修課程,上下學期各1 學分(不計入畢業學分);二年級以上為選修課程,1 學分,是否計入畢業學分依各系規定辦理。

前往體育教學中心官網

業務單位:學生事務處|軍訓室

適用110學年度(含)以後學則之學生,全民國防教育軍事訓練必須完成「國防科技」1門,可自行網路選課或於現場加選時段,至行政二館1樓生活輔導組辦理加選作業;若因其他課程衝堂,請於畢業前完成。

前往全民國防與兵役折抵說明

通識選修課程

12學分

「全球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人文藝術與社會經典教育」、「世界格局與歷史地理視野」及「科技知識原理與趨勢浪潮」四大領域任意搭配組合,需自行上網選課,合計修畢12學分始符合規定。跨領域設計學院、社會創新學院、創能學院、圖書館MOOCs、各學院之跨域專題課程認列課程如上述四大領域課程,並以6學分為上限,但同一課程不得重複認列。(相關認列課程請參照網路公告)

全球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

理念說明:我們不是過客,既活在當下,也同時為下一個世代打造更好的環境,在交棒中前行。我們追求更好的自然環境。人類從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而是生態系的一環,本來就屬於自然。同時也追求更好的社會環境,不倫是個人或組織,都有責任為下一輪太平盛世先寫下備忘錄。

課程取向:本課程以「環境的永續發展」為核,包含自然環境、社會境兩大面向。自然環境的面向例如極端氣候帶來的衝擊、過度開發帶來的環境汙染、自然資源的濫用導致枯竭等;進一步思考人類社會如何應對自然環境的變遷,包括個人、社群、企業、政府等,如何規劃長遠的方案,自利利他。

世界格局與歷史地理視野

理念說明:跟世界交朋友!左右世界的動的,不科技與經濟,更有深層的文化差異、歷史記憶·正如交朋友需要認識對方的性格與背景;胸懷國際,當然也要了解其社會文化與歷史地理。

課程取向:本課程以「文化深度的國際視野」為核心,包括政治經濟的現況,以及深層的文化的脈絡,例如歷史記憶的影響、地理的風土民情、區域的互動經驗,乃至於宗教生命觀、道德價值觀等等的探索,開拓廣度深度兼具的國際視野。

人文藝術與社會經典教育

理念說明:我們不是機器,是人,活在人的世界裡,所終其畢生,都在探索人性。技可以日進千里,人性卻是千古如一。所謂經典,就是超越時代與地域,說出人性的共;藝術能表現人性的種可能。人啊!,多艱深的難題,用藝術與經典試著解謎。

課程取向:本課程以「美與超越值的需求」為核。斯洛的生命金字塔說,將美、超越價值,列為高階的需求,課程以藝術、人文經典對應之,一方面重美學教育的薰陶,並啟發創意;一方面重生命教育的思索,以人為本。

科技知識原理與趨勢浪潮

理念說明:科技從來不是憑空誕生,而是奠基在前人的摸索中,加速前進;並且透過跨領域的合作,激起繽紛的浪花。我們要前瞻浪潮湧動的方向,掌握趨勢;同時也要回歸根本,把握原理,讓不領域建立對話的基礎,打造合作的契機,才有機會創造趨勢,成為造浪者。

課程取向:本課程「科技的本與前瞻」為核心科學技術的知識原理出發具備跨領域普及化的性質,包括科技產生的背景、對應的議題、作的原理、帶來的影響、有待解決的面向等等。從而進一步探討前的發展趨勢,發想創新的可能。

  • 通識課程修課要點

    112學年度「前」入學新生適用

    下載檔案
  • 通識課程修課要點

    112學年度「起」入學新生適用

    下載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