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逢甲大學

創新思維及跨域實踐能力 智慧與韌性城市的推手 - 專訪逢甲大學建設學院院長 蘇昭銘博士

deco

創新思維及跨域實踐能力 智慧與韌性城市的推手 - 專訪逢甲大學建設學院院長 蘇昭銘博士

2024.02.21

文/陳書芸.攝影/許惠娟(經管100)、逢甲大學建設學院
轉載自逢甲人月刊第375期
更多校友資訊,歡迎加入逢甲大學校友網FaceBook

逢甲大學建設學院院長 蘇昭銘博士

逢甲大學建設學院院長 蘇昭銘博士

經過歷史與國家發展的淬鍊,台灣許多重要大型建設大致已經定調,例如日治時期的水利工程、民國六十年代的十大建設,為台灣這塊土地奠定民生、工業、交通發展的基礎建設。因應全球氣候變遷趨勢與落實政府永續環境政策,蘇院長表示建設學院以規劃建設永續化、資源管理數位化、營運服務智慧化,三大主軸為學院發展目標,加強學生的工程專業知識、創新思維及實踐能力,讓逢甲大學成為打造新世紀臺灣國家建設及智慧與韌性城市的推手。

規劃建設永續、資源管理數位、營運服務智慧

「建設永續化」是扣合聯合國SDGs永續發展目標與城鄉發展規劃概念,實現智慧城鄉及淨零國土之永續發展目標(Digital Twin)、智慧物聯網(AIoT)等通訊與數位技術,推動在工程建設、土地管理、智慧城市、優化交通等城市治理層面之數位化,甚至近一步協助相關領域之企業、公家單位進行數位轉型、數位治理。「營運服務智慧化」探討如何讓城市服務更貼近民眾?蘇院長以民眾交通為例,例如民眾搭乘火車、公車,從班次、時刻、購票、搭乘地點、車輛動態等,這一系列的資訊服務如何更精緻化、資訊整合更加優化?而智慧化的背後都是立基在大數據分析及人工智慧的應用。蘇院長分享今年逢甲大學建設學院榮獲教育部「新工程教育實驗與建構計畫」學院型C類計畫補助,即是融合上述資訊管理的智慧化、規劃建設永續兩項概念,共同規劃「微水力發電」、「智慧監測」和「智慧城市綜合感知與空間決策管理」等三個跨領域課群,跨足土木、水利、都資、運輸物流和土管系等多個領域,培養學生具備兼顧跨領工程專業基礎知識和資訊科技應用的能力,成為整合地理資訊系統、數位原型打造智慧城市的人才。

整合地理資訊系統、數位原型 打造智慧城市

建設學院以「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數位原型(Digital Prototyping)」兩門為核心課程。「打造智慧城市的過程中,從道路的GIS(地理資訊系統)到建築物內部的數位原型,都是構建智慧城市和虛擬模型所需的重要元素,以及人才應該具備跨領域的技能。同時,跨部門合作與溝通能力也至關重要,因為智慧城市建構需要不同專業背景的人才協同工作,整合並理解各種數據與資訊。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團隊合作精神將成為未來智慧城市發展的關鍵方向。建設學院內有12個研究中心,是全校擁有最多研究中心的學院,如地理資訊系統、營建及防災、城鄉發展、先進交通管理、水利發展、智慧運輸物流與創新、永續集水區保育等研究中心,切實涵蓋學院三大發展方向。如此強大的研究能量是學生能第一線接觸產業實務的重要媒介。中心每年執行的計畫經費高達數億,與教學結合,讓學生能將研究中心的專業能力融入教學。透過CDIO、模組化課程、設計思考等課程設計,強調學生本位學習與思考,培養學生問題的發散收斂到解決方案的能力,發展一套逢甲大學獨特之創新教育模式。「業界了解技術也有資源,產學就是在技術面上找到更大潛在價值的機會。」蘇院長強調研究中心與業界顧問公司不同在於,更著重於技術開發與研究,因此在師資上的結合有研究型教授、業界師資,學生也有機會進到研究中心內實習,甚至提供獎學金。建設學院目前即聘任有13位具博士學位之研究中心師資協助教授智慧城市與環境模擬、三維數位城市建構與應用等多門實務型課程,讓學生在校期間即能學習到實務界常用之技能;另在學生實習方面,目前各大研究中心總計提供近百位實習機會給學生,而各大研究中心更每年提供數十萬之獎學金,吸引國際優秀人才就讀博士班,為國際社會培育頂尖之規劃與建設專家

跨領域人才培育 深入研究技術潛在價值

建設學院以成為智慧與韌性城市的推手為願景,五大科系土木、水利、都資、運輸物流及土管,雖各有專業但也環環相扣。蘇院長提及今年都資系學生組成跨校團隊,參與「國際黑客松日—AI應用於災區(International Hack@thon Day - AI in Disaster Areas)」競賽,以AI結合衛星遙測、地理資訊系統偵測建物,並應用在日本311大地震的災前災後分析,跨領域結合的創意成果有目共睹,在與香港團隊8小時的激烈競爭中後,脫穎而出勇奪第二名。運輸與物流系學生在國內交通領域最高獎金的「公路公共運輸規劃競賽」中更是已經蟬聯四年第一名;在111年競賽中獲得第一名及30萬元獎金的學生即以「幸福.遊梨山.開駛」為主題,整合梨山地區865公車、幸福巴士和民宿業者,開發了整合住宿的旅遊套票和預約系統,讓遊客更輕鬆規劃行程和使用交通服務。

院內教師亦積極充實自我,針對各項新興議題進行探究,今年土木系林威延主任、都資系徐逸祥主任與交通部運輸研究所、台灣微軟公司及高雄市政府組成跨領域團隊參加總統盃黑客松比賽,結合近期備受關注的Open AI技術及GIS、BIN、交通資訊等跨領域能力,解決高齡者搭乘公共運輸之痛點。研究成果不僅進入最後之決選,更獲得美國大眾運輸局長官之青睞,希望未來能有機會擴大雙方之交流。採訪過程中蘇院長亦分享一個即時的獲獎訊息,智慧運輸與物流創新中心執行之「中彰投聯合交通協控計畫」剛獲選為交通部111年度智慧運輸系統發展建設計畫評鑑之優等獎,為此次計畫評鑑中唯一獲獎之學術單位。

學生參與國際黑客松日—AI應用於災區(International-Hack@thon-Day---AI-in-Disaster-Areas)」競賽獲得第二名

智慧城市中的社會責任與服務落實

除了產研創新、教學精進,逢甲大學在大學社會責任的落實有目共睹。建設學院最大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研究中心,與天眼衛星科技及各企業合作,持續多年的「天上聖母遶境進香衛星定位服務網」及「大甲媽祖」APP,讓信徒利用衛星定位服務,可即時掌握媽祖鑾轎位置進行跟轎。另智慧運輸與物流創新中心也投入人力和經費協助南投縣仁愛鄉翠華村進行幸福巴士的試營運,促成今年梨山返往翠華村幸福巴士的服務,解決村民多年來無公車可搭乘的窘境。水利系許少華教授與博班國際生韋正同學共同在布吉納法索協助當地居民利用地下水水資源以達到生產自給自足的目標,藉由國內外場域之積極參與,落實大學社會責任。

針對未來趨勢發展,蘇院長談到,交通部運輸研究所與逢甲大學合作辦理的「構建5G智慧交通數位神經中樞(2/2)-系統雛型開發與驗證實作」研究計畫,目前已經完成5G智慧交通治理的核心—數位雙生(Digital Twin)模型的建構與初步驗證,在車聯網之緊急救援車輛智慧號控系統驗證也有實質進展,未來可供國內各縣市政府推動新世代交通治理決策使用,為國內智慧交通數位轉型奠定了穩固基礎。

建設學院在學科發展、產業鏈結有著不容小覷的能量,蘇院長表示今年參加第一屆逢甲大學建設學院聯合系友會餐會,來自各專業領域學長姊齊聚一堂的盛會令他相當感動。「我看到學校與校友齊心同行的力量,這個平台的搭建,不僅是學校與產業間的結合,同時也可促進學長姊間不同類型企業間之跨領域交流機會。在這過程中看見許多不求名利,為學院和學系默默付出的學長姐,更是令人相當感動,相信這樣的力量在其他學校是不容易看到的。」如此平台無形中促進彼此的交流機會,更展現了建設學院蓬勃發展的能量和團結的精神,整合凝聚成學院亮點與韌性城市的推手。

許少華老師與博班外籍生韋正,回故鄉布吉納法索協助居民利用地下水資源。

許少華老師與博班外籍生韋正,回故鄉布吉納法索協助居民利用地下水資源。

112年11月11日辦理建設學院聯合系友會活動全體合影。

112年11月11日辦理建設學院聯合系友會活動全體合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