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逢甲大學

以境為美 以人為真 共享生活與學習的美善 - 專訪逢甲大學建設規劃及營運管理辦公室 高敬賢執行長

deco

以境為美 以人為真 共享生活與學習的美善 - 專訪逢甲大學建設規劃及營運管理辦公室 高敬賢執行長

2023.06.05

文/陳書芸整理.攝影/許惠娟(經管100)、逢甲大學提供
轉載自逢甲人月刊第368期
更多校友資訊,歡迎加入逢甲大學校友網FaceBook

逢甲大學近幾年的重大建設規劃,在楊龍士資深副校長的帶領下,與團隊一同努力。月刊於341期採訪高敬賢執行長(高執行長),談及逢甲大學媲美五星級飯店的宿舍,與一系列生活空間改造,透過生活模式與習慣的改變,形塑社區化的核心設計理念,進而培養學生左右逢源、融入社會生活的價值觀。本次再度專訪高執行長,更來了解大家引頸期盼的「共善樓」,以及近期校內改造計畫。

建設規劃及營運管理辦公室 高敬賢執行長

建設規劃及營運管理辦公室 高敬賢執行長

實踐共善學習 優雅而謙懷

「共善樓的核心概念總歸一句話,就是『給學生最好的』。逢甲大學一直秉持著共善教育理念,而共善樓是其中一項實踐教育理念的場域,提供老師、同仁、學生,甚至不太認識逢甲大學的人,都可以體會到優質的學習環境與生活品質。」高執行長表示,藉由環境形塑累積美好的集體記憶,從環境中感受自在、認識自己、與他人交流,學習彼此尊重,實現更好的蘊育學習行為與場域體驗。這一份體驗與回憶,成為我們對於共善樓“地標”的詮釋,進而成為社會建立互信的基礎。

共善樓是逢甲大學創校以來最大建設案,是一個理想與教育目標的實踐,也是一個因緣。八年前,東京奧運主場館建築大師隈研吾先生首次蒞臨逢甲大學,帶領著東京大學碩士生參與工作坊、接續幾年,造訪逢甲數度,舉辦演講與師生互動,讓逢甲大學更認識負建築大師隈研吾先生低調、謙和、溫潤、與環境相融的建築實踐。逢甲大學與隈研吾先生理念相合,並且肯定成就,因此頒授隈研吾先生名譽博士,並成為建築專業學院特約講座教授,永續耕耘這一份因緣。

在校務團隊齊心努力之下,2018年正式取得5.7公頃的水湳新校區,對於將來大中部地區的產業經濟與學術研究接軌,無疑是至關重要的里程碑。位於水湳新校區的台中水湳機場,曾經在二戰時是日本神風特攻隊的基地,從戰爭到和平,如今成為一個大學的教育基地,春風化雨。透過先前造訪逢甲大學累積的認識,隈研吾先生多次表達對於逢甲大學周遭獨特複雜都市紋理深感興趣,逢甲校園緊密連接逢甲商圈與水湳經貿園區、新舊城區的特質。能夠為此特質加持發揮潛力,是設計規劃者樂於挑戰的原動力。因此隈研吾先生欣然允諾接下設計共善樓之務,為逢甲大學打造方圓50哩內建蔽與容積率最低的兩層親自然建築。

共善樓示意圖。

共善樓示意圖。

接引傳承 累積美好集體記憶

建築與自然環境所圍塑的是生活,承載蘊育經驗與集體記憶。人、建築、自然景觀,三者的關係,透過地貌變化、視覺穿透與層次、空間尺度變化,連接室內、半戶外與戶外的景觀,豐富學習、社交、休閒的多元互動。

整體規劃以行人為主,開放空間提供給人活動的場域與植栽景觀,銜接中央公園。無邊界校園、無圍墻設計,地域屬性為城市/夜市大學的逢甲,樂意與市民訪客分享空間。藉由親身體驗,也是櫥窗效應,在共享的前題之下學習相互尊重,共同編織集體記憶。

空間設計蘊育春陽之溫時雨之潤 邁向無邊境大學

共善樓預計於2024年落成,高執行長坦言,所有校內團隊、設計監造單位及營造廠商全力以赴地進行中,不可諱言確實有進度上的壓力,將於2024年9月開學時正式讓學生使用。共善樓在空間規劃上,綠化面積為58%,室內空間設置不同使用人數及學習模式的教室;功能講座空間設有200人彈性使用教室、300人階梯教室,其中500人講廳堪稱校本部啟垣聽的升級版!不論是大師課程、演講、展演、甚至舞台劇等皆可在此舉行。

水湳校區的北棟規劃為Student cafe,這裡可以用餐、喝咖啡,即使不飲食也是一個交流的場域。「不論室內、室外或半戶外空間,我們逢甲師生同仁及校友,都是主要使用者,同時也不吝嗇與社區一起生活,希望能夠讓西屯區的生活更豐富,與附近居民分享開放的綠地空間。」高執行長提及,就像校本部開放式400米跑道的操場和球場一樣,與社區共享。藉由分享的理念與櫥窗效應,讓大家親身體驗、建立對於逢甲大學的認同與尊重。

逢甲大學逐漸朝向「無邊境大學」邁進,緊鄰著水湳研創區並有許多進駐產業,期許未來不論是鏈結產業、社區、國際教育都能緊密合作。在一個沒有圍牆的校園裡,無形中也鼓勵學生不要侷限自己,而是更多激發未來的可能性與創造力。沒有圍牆的校園,高執行長提到「開放不等於危險」,可以透過科技的輔助以及未來使用、管理方式,讓師生同仁們安全、自在、快樂的生活、工作與學習。

城市地景負建築 實現親近自然環境

「在隈研吾先生『負建築』的理念設計下,我們希望從永續與綠建築的方向盡到我們應盡的責任。」高執行長舉了一個實例,原本共善樓最初第一版的設計圖為地上兩層、地下下挖9公尺,但是「水湳」的地質,顧名思義是個多水的環境,地下水位高,平時為3米左右,雨季可能上升至90公分而已,相當鄰近地面層。以建築工程來看,一般建築物是靠著地面層以上的重量壓載應付水浮力效應,對於地上僅有兩層樓的共善樓建築量體,勢必得利用大量混凝土與摩擦樁工法,達到建築物的結構要求(建築物才不會漂起來)。「當我們與團隊分析到這個狀況時,開始反思這樣的作法與對環境的態度是否友善呢?基礎結構是否應該背負這麼高的碳足跡?而且大部分碳足跡是為了地下停車場,人和自然應該都比車重要吧?因此與團隊做了重大調整,將地下室往上抬,並減少地下室開挖面積。雖然這一些決定與調整,都無法換算反應到綠建築的評分系統。至少我們能夠對得起地球和自己。」

以境為美 以人為真 校園的主角是人

除了共善樓如火如荼地進行中,校本部陸續翻修改建也是優化師生學習環境的重點,包括商學大樓7樓的改造,明亮、寬敞的設計,搭配優質的桌椅配件,為研究生帶來有別以往的學習模式與研究空間;為了改善商學大樓女廁下課時間塞車的狀況,將原本僅單邊的廁所改為雙邊,增加女廁數量,且配色與裝潢選用時尚、明亮,讓女同學像是走進百貨公司的廁所,補妝友善。

行政大樓與商學大樓的1樓共享空間於61周年校慶正式啟用後,已成為學生最愛相約用餐休憩與討論團隊作業的場域之一;餐飲業者「起家雞」與「Parli Parli小餐館」相繼進駐開幕。112年2月10日在開學前夕「六堆伙房客家精緻麵食館」也正式於校園內營運,提供全校師生更多元的用餐選擇。校本部更重視行人體驗,停泊的汽車愈來愈少,走在校園裡自然舒服許多,在行走的片段,累積對校園、生活的感受與美好記憶。

行政一館一樓共享空間。

行政一館一樓共享空間。

打造美好質感的場域,是教育重要的一環。校園的新建築與改造,都是希望師生同仁,透過使用經驗,浸淫其中而形成習慣,潛移默化建立自身對於生活、學習與工作環境的傢俱、照明採光、空間比例、音場環境、配色材質、植栽搭配的認知,這一份認知就是一套要求的標準。在學校的經驗,成為日後對於市場與環境的要求,帶動市場產升級。提及的都是理想,也是教育實踐,我們一起學習與人、與社會為善,正是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