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逢甲大學

逢甲5G專網引領智慧創新 打造亞洲智慧城市基地 - 逢甲大學特聘講座教授、科技發展辦公室主任、帆宣智慧城市5G實驗室主任 李秉乾博士

deco

逢甲5G專網引領智慧創新 打造亞洲智慧城市基地 - 逢甲大學特聘講座教授、科技發展辦公室主任、帆宣智慧城市5G實驗室主任 李秉乾博士

2025.03.01

文/陳書芸.攝影/許惠娟
轉載自逢甲人月刊第389期
更多校友資訊,歡迎加入逢甲大學校友網FaceBook

 

專訪逢甲大學特聘講座教授、科技發展辦公室主任、帆宣智慧城市5G實驗室主任 李秉乾博士

逢甲大學特聘講座教授、科技發展辦公室主任、帆宣智慧城市5G實驗室主任李秉乾博士。

 

逢甲大學帆宣智慧城市5G實驗室20,象徵學校5G技術應用與研究能量邁向嶄新的一步。實驗室由帆宣科技捐贈,架構室內、戶外三組5G企業專網基地台與核心網設備,成為全台大學首屈一指完整的5G專頻專網實驗場域。透過專網資源支持教學研究與產學合作,涵蓋智慧住宅、智慧製造、智慧醫療等多元領域,為師生提供開發未來應用的創新平台。與產業界密切合作,為5G應用人才的培育注入強大動能,實現產官學三贏局面。此次專訪將深入探討實驗室主任李秉乾博士(以下簡稱李主任)帶領逢甲大學在5G領域耕耘、突破與發展,並展望其對台灣科技教育與產業轉型的影響力。

全台大學唯一5G專網 核心網設備開發與測試

「逢甲大學擁有全台大學唯一最完整的5G專網,李主任解釋5G專網是一種與一般公網(例如中華電信或台灣大哥大提供的網路服務)截然不同的技術,專門為特定空間打造,具有大頻寬、大連結、超低延遲等優勢,同時也更加注重資訊安全。「你可以想像成在逢甲大學裡有一個微型的『中華電信』,能提供與電信公司同等級的實驗場域。」

5G專網不僅是理論研究的場域,更是應用創新的平台。由專業技術團隊運營,師生在架構15組室內基地台,與1組室外基地台的真實5G環境中進行測試與開發。此5G專網採用全套Nokia設備,核心在於光纖、IoT設備與CPE終端裝置的整合。透過室內外基地台和光纖的高效傳輸,5G實驗室不僅能提供穩定快速的通訊環境,還能讓IoT設備經由CPE連接5G網絡。技術規格達到數位發展部電信技術中心(TTC)水準,是少數能媲美專業電信實驗室的場域,為學術研究與產學合作提供堅實基礎。

逢甲大學5G專網實驗場域設備分布圖。

逢甲大學5G專網實驗場域設備分布圖。

 逢甲大學5G專網設備架構。

逢甲大學5G專網設備架構。

運用室內、戶外專網設備 各學院積極投入應用開發

「我們不僅有工程師、工讀生參與維運,更有來自各學院的教師投入其中,讓5G專網實驗室蓬勃發展在不同領域研究中。」為確保實驗室資源能夠有效服務校內研究需求,學校採用「PI制」(Principal Investigator),並聘任由各院長推薦可參與5G專網實驗的專兼任教師為5G特聘/特約研究員。李主任進一步說明:「老師們可能有課程、專題、研究計畫,甚至產學合作需求,5G特聘/特約研究員可以透過PI制向5G實驗室申請資源,進行研究與開發。」

如何分配5G訊號成為一大挑戰?「我們會為不同團隊分配專屬SIM卡,再透過CPE(客戶端設備)來連接多達32個物聯網裝置,學校提供伺服器,讓每位使用者都能擁有專屬帳號密碼,確保研究數據的獨立性與安全性。」李主任舉出逢甲大學校內的智慧桿是智慧城市建設其中一項關鍵技術,路燈本身具備供電能力,因此成為智慧城市發展的理想載體,智慧桿上可裝設多種感測器,甚至微型基地台,形成智慧城市的骨幹(Backbone)。智慧桿的應用不僅在城市發展,企業工廠、產業園區都是5G專網實驗室致力探索的各種領域發展的可能性。「無論是室內基地台、室外基地台,還是智慧感測設備,這些技術正逐步落實,讓5G真正服務產學發展,並發揮影響力。」

逢甲大學將5G技術廣泛應用於各學院的教學與實驗,例如土木工程、建築工程、智慧電網、數位孿生、智慧零售與智慧金融等領域,實現跨學科的智慧應用,並與企業攜手合作。例如2025年1月6日,在逢甲大學5G專網實驗室舉辦「RA Day產學交流會」,與全球工業自動化領導品牌洛克威爾自動化公司(Rockwell Automation)共同主辦,將聚焦智慧製造與技術應用,預計吸引工科、資電、建設等多領域師生參與,展示如何通過工業物聯網(IIoT)和邊緣計算技術優化製造流程,以及先進自動化設備和智能化解決方案的應用實例。「企業出題,逢甲師生解題」是逢甲5G實驗室將持續成為學界與產業間重要橋梁的目標,為企業經營痛點提供真正的解決方案,達到技術落地場景化的目標。

逢甲大學各學院應用5G專網發展領域。

逢甲大學各學院應用5G專網發展領域。

澳洲昆士蘭大學到訪逢甲5G專網實驗室交流。

澳洲昆士蘭大學到訪逢甲5G專網實驗室交流。

強強聯手培育5G應用人才 共創產官學三贏

從Proof of Concept(POC)到Proof of Service(POS),進一步實現Proof of Business(POB),積極將學術資源與產業需求結合,李主任分享RA與生技製藥公司的合作案例。由於細胞製劑需要高精度的製造技術,透過5G環境可支持等關鍵設備及智能調線等協作。逢甲大學的5G場域成為實驗與開發的理想選址,而啟動RA+5G產學合作專案。此外,2023年9月與國家資通安全研究院簽訂合作備忘錄,基於現行5G網路資安管理架構,發展零信任架構(Zero Trust Architecture,ZTA);2024年9月也與資訊工業策進會正式簽署合作備忘錄,結合逢甲大學的智慧工廠、無人機巡檢、數位孿生等技術,打造5G智慧應用特色場域,成為更智慧、高效能的生態系統,以台中市水湳經貿園區未來將成為數位創新與科技驗證的核心場域,助力推動 5G+AI 人才培育與技術應用;12月也與資策會資安所合作執行5G專網全域資安方案。

「我們希望以逢甲大學為核心,結合中部地區產業與政府資源,打造亞洲最適合智慧城市發展的場域,並從中部走向全國甚至全世界。」逢甲大學坐落於水湳經貿園區,鄰近轉運站、會展中心與綠美圖等設施,為智慧城市應用提供豐富的場域資源。逢甲校園本身是一個擁有23,000名師生的「生活實驗室」,可進行各種新技術的測試與優化,達到技術驗證,並擴展至周邊商圈、企業或城市,是校園到城市的智慧全面應用與推廣,實現從Proof of Concept(POC)到Proof of Service(POS)。

校內的5G平台建設與潛力吸引各界矚目,李主任進一步提出將技術與運作模式成功商轉為商業模式,實現Proof of Business(POB)指日可待。目前與阿爾發金融科技、金雨企業、實境領御及中華民國觀光工廠促進協會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推動產學合作,啟動智慧商業與智慧金融跨領域課程,結合5G、AR/VR、逢甲Pay等技術,並由智慧城市5G實驗室與資訊總處提供場域與技術支持。

金雨企業贊助智慧型販賣機與管理後台,逢甲大學提供5G聯網、支付工具等;阿爾發提供機器人理財平台,觀光工廠與實境領御提供AR導覽技術與內容,共同打造商業與金融應用實驗場景。

2009年晶禧創業初期參展的收藏老照片。

洛克威爾自動化公司與5G生技設備。

洛克威爾自動化公司與5G生技設備。

逢甲大學可實踐智慧城市示範場域。

逢甲大學可實踐智慧城市示範場域。

世代推進 打造科技創新應用、社會永續人才

在5G技術已經成為主流的今天,通信技術每十年一代的發展節奏,6G時代也即將到來。「雖然我們已進入5G時代,但4G技術仍在全球範圍內廣泛應用並處於爆發階段,我認為5G的影響力將至少延續到2035年,因此我們需要將重心放在應用層面的開發與人才培育。」

「5G教育基地」積極推動校內跨域教微學分課程,強化師生跨域核心能力與5G應用能力,並透過實務培訓工作坊操作連網實務。2023年邀請到AWS團隊辦理邊緣運算模組Panorama實務工作坊,共計30人次之師生參與。

「5G通識教育課程」強調5G應用如何影響日常生活中的人際互動、社會發展、心理健康等議題,並以全人教育為核心,培養學生在科技進步中的人文素養和社會責任感。

「5G社群基地」目前已舉辦13場社群活動,討論毫米波技術、現代資訊戰、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數位分身、智慧工廠等產業技術與世代議題。

2025年5G實驗室將舉辦「逢甲大學科技創新應用競賽」,以「數位應用類」與「永續發展類」兩大類為競賽主題,鼓勵所有領域的在校生跨系組隊參加,競賽將於5月進行決賽與成果展。未來有望提供相關資源予校內獲獎優秀組別,赴校外繼續參加全國性及國外競賽。

(競賽網址:https://sites.google.com/view/fcutechcomp)

5G專網實驗室主任李秉乾博士(左5)、副主任雷祖強博士(左2)、彭嘉美博士(左3);資電學院院長沈祖望博士(左4)、工科學院院長王啟昌博士(右4)、建設學院院長蘇昭銘博士(右3)。

5G專網實驗室主任李秉乾博士(左5)、副主任雷祖強博士(左2)、彭嘉美博士(左3);資電學院院長沈祖望博士(左4)、工科學院院長王啟昌博士(右4)、建設學院院長蘇昭銘博士(右3)。

各學院師長分享工科學院院長王啟昌博士

5G技術以其低延遲、高速傳輸的特性,對智慧製造至關重要。智慧工廠中的機器人、自走車、無人機等都需依賴5G實現即時通訊與數據處理,特別是在處理如機台震動感測等大量數據時,5G是不可或缺的技術基礎。面對少子化帶來人力不足的挑戰,台灣的製造業正邁向自動化與智慧化,而5G技術是實現智慧化的基礎,更是逢甲工科學院極力推展的方向之一。

資電學院院長沈祖望博士

數位孿生技術將涵蓋各領域,如資安、AR/VR、軟體工程、智慧能源、半導體等,並強調5G在提升效能與管理上的重要性。資電學院將5G與數位孿生結合,為學生提供實作機會,並在校內建構智慧感測與PLC系統。沈院長特別提到,逢甲大學是全臺唯一擁有5G專頻專網實驗場域的大學,這對促進跨校合作及研發具有重要意義。

建設學院院長蘇昭銘博士

智慧城市的概念不僅關注韌性、永續和包容性,還需要透過迅速傳遞資訊來提升城市治理效果。「四個精」:精準偵測、精確判斷、精心治理和民眾感知,這四項元素是智慧城市成功的基石。因此建設學院致力於智慧建設,涵蓋結構健康檢測、水文監測、淹水預警等領域,透過5G與AI技術進行預測和判斷,能夠模擬不同決策的影響,降低成本提高安全性,幫助做出更精確的決策,進一步完善城市治理。

2029年智慧交通世界大會即將舉辦,台灣憑藉智慧交通領域的潛力成功取得主辦權。逢甲大學將積極參與籌備,透過5G實驗室與智慧交通合作平台推動創新應用,打造更高效、安全的智慧交通環境,並助力台灣城市科技成果邁向國際。

5G實驗室副主任彭嘉美博士

在李主任的帶領下,5G實驗室的營運對未來10年、20年產業發展有遠見規劃。疫情與戰爭的衝擊加速網路技術的發展,從5G進一步跨向B5G與6G的可能性,衛星通訊的興起更促進整體網路的快速進步,帶動AI與半導體等相關產業的爆發性成長。

2023年6月發布的6G願景,將重點聚焦於AI與半導體技術的落地應用,並進一步推動全球感測通訊與數位孿生技術的蓬勃發展。逢甲大學透過整合全校資源,建立工業等級的網路平台,為校內各學院提供高效的頻寬與技術支持,促進跨領域的垂直應用合作。此外,逢甲5G實驗室也吸引資策會及地方政府的合作,為台灣的產業發展提供重要的平台與資源支持。

5G實驗室副主任雷祖強博士

在李主任的前瞻規劃下,引入5G設備與環境,充分考量學校長期需求與發展。5G的核心在於提升智慧效率、加速決策速度與完善資訊整合,並在防災領域有極大的應用潛力。防災領域應該秉持「硬的更硬,軟的更軟」原則。硬體方面,包括機器人、無人機、自走車三大技術,必須與5G深度整合,以延伸人類智慧與能力;軟體方面,則需要完善平台的整合與應用,將資訊效率轉化為智慧決策、邊緣運算、娛樂體驗與生產製造的優化。這樣的整合趨勢將是未來學校與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並為台灣的創新應用提供巨大契機。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