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逢甲大學

啟動國際合作 洞察全球議題 以健康為核心的未來建築趨勢 - 逢甲大學副校長、建築專業學院院長 黎淑婷博士

deco

啟動國際合作 洞察全球議題 以健康為核心的未來建築趨勢 - 逢甲大學副校長、建築專業學院院長 黎淑婷博士

2025.02.01

文/陳書芸.攝影/許惠娟(EMBA經管100)、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
轉載自逢甲人月刊第388期
更多校友資訊,歡迎加入逢甲大學校友網FaceBook

 

逢甲大學副校長、建築專業學院院長 黎淑婷博士。

逢甲大學副校長、建築專業學院院長 黎淑婷博士。

來到建築專業學院,見到學生或職員口中的「黎媽」。她是逢甲大學副校長黎淑婷博士(以下簡稱黎副校長),也是建築專業學院的院長。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與他校建築系最大的不同在學制的多樣性。「逢甲的建築系是國內少數維持雙班招生的科系,因此學生數量充足,能夠提供更具多樣性的學習環境與課程選擇。」建築教育應如自然生態般追求多元發展,才能孕育出最優質的成果,就像自然界的平衡造就了最甜美的柿子與最鮮美的魚類。

建築學士班不分科於大二學期結束時進行分流室內設計、建築與創新三大領域,兩年內修習建築共同核心課程,如:建築設計、建築圖學、表現法、建築與環境概論等,提供學生完整面向的建築生態。學院豐富專業的實驗室包括智慧營建機械手臂RoSoCoop 實驗室、室內健康建築的感知實驗室Sense Lab、AVR+MR進階至XR 虛實共構實驗室、及整合數據Data的BIM中心,讓學生畢業即有就業、從業能力,更重要的是具備迎向AI時代來臨的競爭與挑戰。

XR虛實共構實驗室。

XR虛實共構實驗室。

感知實驗室:以健康為核心的未來環境研究

建築專業學院設立的「感知實驗室(in-SENSE LAB)」是一個以健康為核心的研究空間,探索如何創造一個健康的居住與工作環境。「有建設公司會來參訪我們的機械手臂實驗室和感知實驗室,雖然機械手臂的設計與創作令人驚艷,但生活健康的重要性卻得到一致認同。」黎副校長指出,在環境逐漸的惡化情況下,居住健康是建築設計未來最關鍵的課題。

感知實驗室的研究涵蓋空氣品質、燈光、聲音等多方面。例如,實驗室研究如何透過清風系統降低室內二氧化碳濃度,以改善長期密閉空間內的健康隱患。光線對健康的影響也引起廣泛關注。黎副校長分享一位新竹科學園區的年輕父親因在孩子床頭開亮燈,導致孩子的生理發展異常,最終讓他辭職全心投入燈光研究。

光線、聲音等環境因素對長期臥病在床的患者和公共空間的健康品質影響深遠,但往往被忽視。「我們希望感知實驗室的研究能推動健康環境的改變,從住家到醫療場域,再到公共空間,都能符合健康的品質要求。」

目前逢甲大學的感知實驗室已建立商業合作模式,並開始對外合作,累積大量的數據資源。她提到:「去年日本近畿大學副校長來訪時,在台灣三地埋設了感測器,作為雙方合作的開端。我們計畫在2024年啟動更多的合作,雙方的研究團隊正積極對接。」感知實驗室正逐步成為推動健康環境的重要平台,聚焦室內環境因子如光、空氣、熱感和聲音學等四項物理感知之多元性,探討其有效節能設計,提高創造室內空間舒適性與健康性環境,最終應用於教學,為未來的健康生活創造更多可能性。

感知實驗室將室內溫度與空氣流通可視化進行實驗。

感知實驗室將室內溫度與空氣流通可視化進行實驗。

啟動跨國合作 打造國際學術競爭力

逢甲大學將國際化列為2024年校務發展核心戰略,正式成立「國際合作發展委員會」,由副校長擔任召集人,國際處提供行政支援,負責規劃政策方向與資源配置,致力於深化跨國合作關係,提升學術研究能量與全球競爭力。「我們今年暑假,在董事會的支持與校務團隊的共識下,倡議了國際移動能力的發展方向,並撥出1500萬元預算推動2024至2025的國際合作。」

目前規劃涵蓋五大重點方向,包括鎖定美國、澳洲及日本等重點國際夥伴學校,建立長期合作機制;鼓勵年輕教師赴國際知名學府訪學與研究,促進「Lab-to-Lab」跨國合作;並透過短期營隊、學期交換及雙聯學制等學生移動機制,擴展學習機會與國際競賽參與。同時,逢甲大學將強化校內跨單位協作機制,調整獎勵措施及法規,提升師生參與國際交流的意願與便利性。在全球研究能量提升的同時,聚焦於產學接軌與應用發展,期望透過國際合作夥伴關係,邁向世界一流學府,打造具國際競爭力的教育品牌。

台灣產業鏈整合優勢與品牌創新機會挑戰

「台灣的成功源於整體產業鏈的整合能力,例如中部地區形成地的機械產業重鎮;北中南的半導體整合上下游供應鏈,形成無可撼動的產業優勢。」然而,台灣在代工的強勢表現下,也暴露出品牌創新的短缺。「台灣至今尚未誕生國際級獨角獸企業,這與教育模式、社會環境和文化有很大關係。我們的孩子少了一股勇於闖蕩的勇氣,這成為突破的最大障礙。」黎副校長強調,台灣的成功模式多倚賴「打群架」,如台積電、口罩國家隊和航太產業的合作案例。

日本的工藝精神是值得台灣學習的榜樣,從建築到機械,精緻與專注讓日本在國際上屢獲矚目。台灣在歷史上受到多重殖民的歷史影響,本土文化缺乏連續性,這既是限制也是潛在的優勢:「混血兒都是最聰明的,但台灣還未真正善用這種多元性的優勢。」要在全球舞台上走得更遠,台灣需要建立更宏大的格局,從教育、產業到文化全面提升創新能力。

一生一課表推動自主學習 多元學習跨領域創新

綜觀台灣教育與產業的環境,相信透過教育能翻轉不同世代的能力。近年來逢甲大學推動「一生一課表」,強調多元與自主學習,順應跨領域與整合需求,為學生提供更彈性且國際化的學習機會。許多國際知名大學已開始推行縮短學制與跨領域課程,例如:新加坡科技設計學院(SUTD)三年半即可畢業,競爭力表現不亞於傳統學制。

「一生一課表」核心在於培養自主學習能力,並強調跨域整合與國際視野。逢甲大學要求學生修習至少兩門自主學習課程,可透過線上平台選修世界名校課程,甚至與國際合作機構洽談課程費用優惠,為學生創造更多學習機會。例如課程由四國教師合作授課,學生透過線上平台共享多元文化與專業觀點。

AI時代的快速變遷推動教育變革,「數位孿生」(Digital Twin)技術與虛擬學習已成發展趨勢,語言能力尤其是英文,更是國際接軌的關鍵。「一生一課表」透過自主學習與國際視野培養,將學生塑造成具備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在快速變遷的環境中脫穎而出。

勇於挑戰 創新突破:「我可以學會!」

黎副校長以自身受台灣教育,再到美國求學與職涯的經歷,鼓勵台灣學生要勇於表達與參與。「我們送學生到新加坡的事務所實習,當地主管給我們的回饋是『台灣學生的態度與skill非常好,但參與討論或發表相對困難』。」許多台灣學生在團隊討論和決策過程中往往缺乏主動參與、敢於發表意見的能力。「不要害怕被點名,只要有想法就勇敢積極地說『選我!選我!』。」

她分享自己初到美國求學與工作的經歷,一開始也會害怕猶疑,「但後來我發現先不要說『我不會』,要說『我可以學會!』」擁抱挑戰讓她在美國的第一份工作,薪水第一年就翻倍,迅速升任部門主管。在導入電腦化系統時,老闆鼓勵她自行學習新軟體,不僅節省數千美元的培訓費用,也讓她體會到「凡事只要努力學習,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過去送學生出國實習的經驗,她分享學生初到事務所時,面對來自哈佛、劍橋等國際名校學生感到壓力,但透過努力與適應,他逐漸發現自己在專業技能與設計能力上毫不遜色。「工具是全球共通的,但設計是你自己的。」台灣學生需具備國際語言與工具操作能力,才能與世界接軌。

敢於走出去,親身體驗才能了解自身價值或看見自己所在的位置,看見別人可以學習之處,培養閱讀習慣。她相信台灣總有一天能夠創造屬於自己的世界品牌。

義大利都市與建築探索。

義大利都市與建築探索。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