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逢甲大學

培養產業與社會永續發展專業人才 落實教學創新及社會大學責任 - 專訪逢甲大學永續發展與社會責任處永續長 吳志超博士

deco

培養產業與社會永續發展專業人才 落實教學創新及社會大學責任 - 專訪逢甲大學永續發展與社會責任處永續長 吳志超博士

2024.05.01

文/陳書芸.攝影/逢甲大學永續發展與社會責任處、陳書芸
轉載自逢甲人月刊第379期
更多校友資訊,歡迎加入逢甲大學校友網FaceBook

 

逢甲大學永續發展與社會責任處永續長吳志超博士

逢甲大學永續發展與社會責任處永續長吳志超博士

2023年底,QS公布2024世界大學永續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sustainability 2024),透過一系列指標衡量來自全球近1,400所大學面對重大環境、社會和治理之因應能力,逢甲大學為國內私校排名第一。連續多年獲社會USR肯定的逢甲大學,將社會責任深化至大學教育中,透過校內既有資源與多年實務、學術能量整合,2023年成立永續發展與社會責任處(簡稱永續處),強化產學的資源鏈結,優化周邊社區與居民互動,深耕地方創生和社會創新,與在地共同永續發展。

國際永續發展趨勢大學應扮演研究與推動角色

1990年在法國由美國塔夫斯大學舉行的「大學在環境管理與永續發展的角色」國際研討會中發起「塔樂禮宣言」,呼籲在全球環境永續議題上,大學應扮演的角色與行動計畫,是目前全球公認大學推動永續發展最具意義的先驅。大學是研究與理論建立的發源,許多先進國家的頂尖大學紛紛成立永續發展單位,透過學術研究與行動呼應全球永續議題。

從1997年京都議定書,地球暖化及氣候變遷開始受到全球關注,演進至2015年巴黎協定,以及聯合國發布的SDGs永續發展目標,直至COP28的2050淨零碳排倡議。我政府國發會2021年宣布跟進國際2050淨零轉型,並公布一系列淨零之策略與行動路徑。逢甲大學早在2011年設置永續辦公室佈局未來大學所面臨的永續發展議題趨勢,吳志超永續長(簡稱吳永續長)時任執行秘書;後因應組織調整設置大學社會責任中心,也陸續透過深耕教育計劃將USR內化至課程中與行動落實。2023年正式成立永續處,以更強大的學術能量與產學資源盡善大學社會責任。

社會責任第一步:盤點利害關係人

「永續所包含的定義極廣,從哲學、科學、社會學等諸多社會影響層面;在產業上從產品研發、設計、製程、商業行銷等經濟行為,這些影響層面的基礎都與大學息息相關。」吳永續長表示,永續浪潮的興起促使社會與組織反思自身的社會責任,藉由利害關係人的盤點、重大議題揭露、盤查對社會、利害關係人的影響力與承諾執行,透過永續報告書揭露,是當今社會、企業、組織正在學習的一大功課,更是大學與產業應互相協助的時刻。

大學是培養國家人才的搖籃,本身就背負極大的社會責任,利害關係人包含學生、家長、校友、教職員工、畢業校友、產學研究及政府單位等。如何溝通、滿足利害關係人的需求、盡善組織邊界所涵蓋的社會責任,期以達到「教學創新」、「重點研究」、「校友認同」及「企業最愛」四大辦學特色,就是逢甲永續發展與社會責任的目的。

「換句話說,以前我們被教育做善事要低調,但現在是強調公開、透明、承諾的時代。」企業一旦有永續發展目標與意識,就需要相關人才,而大學同時正在不同專業上培養未來具有永續與社會責任概念之人才,正是大學永續處成立的目的。

打造低碳校園、友善生態環境

2024年台灣開始徵收碳費政策上路,超過500間企業被列為首波徵收對象;2023年歐盟CBAM碳關稅正式啟動,對此許多企業積極進行組織碳盤查,逢甲大學2022年成立碳中和研發與服務中心,已輔導超過100間企業進行碳盤查,從企業碳排熱點分析,進而規劃未來減碳措施。

逢甲大學在2009年投入5,800萬進行校園第一波的節能工程、設置電能管理系統並汰換校內高耗能設施,至今持續不斷投入,齊心共同為打造低碳校園。於2022年建置逢甲大學SDGs儀表板,從SDGs儀表板中可即時了解校園內能源使用、水資源、廢棄物處理、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減量達成率,並透過能源的「量化單位」轉化以會計成本的「金額」計價,讓減碳有感化。此外,更著力在水湳新校區興建中的「共善樓」由2020東京奧運主場館建築師/逢甲特約講座隈研吾設計,以負建築、節能、低碳結構打造友善環境與生態之建築。2022年在「第10屆臺中市都市空間設計大獎」中,共善樓榮獲「規劃設計獎」、同時福星校區公共空間及戶外廣場榮獲「環境空間卓越獎」。

落實校園SDGs,透過儀錶板觀測校內能源使用。

落實校園SDGs,透過儀錶板觀測校內能源使用。

SDGs定義為主軸課程規畫路徑 師生皆具備永續意識

「這些是未來五年內即將發生的政策和行動趨勢,培養現在大學生有永續、碳排的觀念是未來產業人才的基本素養。因此逢甲大學針對學生紮實的訓練與教學,會長期累積業界與利害關係人對我們的信任與肯定。」

逢甲大學以SDGs定義為主軸,發展五大永續藍圖策略,從教學創新與善盡社會大學責任不同面向著手,培育產業升級、社會轉型所需要的永續發展專業人才,從中了解並發掘商機。校內透過建置USR參與獎勵機制,激勵全校師生共行深化與實踐,以及SDGs融入全校課程設計與學生活動,發展ESG現象本位學習(PhBL),培養師生具公民意識與社會實踐。例如:商學院於2023年年初推出全國首創的「企業永續發展學分學程」,為逢甲學士生和碩士生提供量身打造的一系列永續課程,吸引了逾200位來自不同學院的學生參與,顯示淨零碳排和永續發展目標,已成為當今莘莘學子極度關注;111學年度企管系透過新鮮人專題,從企業生產、行銷、人力、財務、資訊等不同面向,探討「永續發展之企業創新模式」,深化企業管理學習範疇;會計、財稅系則須了解永續經濟、綠色會計、盤查等。

企業永續管理師證照培訓班。

企業永續管理師證照培訓班。

在各專業科系之外,通識教育導入永續課程,強化學生人文創新、社會實踐,實際走入社區、關懷社會,培養解決複雜社會問題的能力。s.School社會創新學院透過參與、理解、分析、設計、實踐等模組課程,讓學生對社會事務產生認同與同理心,規劃出有深度的社會設計專案。d.School跨領域設計學院以設計思考理念為產業或社會提出真實設計(Real Design),動手實作出成品、系統或服務(Real Product),並進行運作測試及使用者回饋,強調融入i(information/intelligence)的應用,並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進行課程的規劃與設計。

模組化議題,為學生聚焦學習改變和影響力。

模組化議題,為學生聚焦學習改變和影響力。

積極接軌產研合作 共同推動產業升級轉型與人才

校外則建立與企業之長期策略夥伴關係,以及選送教師參與永續管理師等證照培訓,組成校內綠領人才種子教師團隊,挹注校內各系所學院課程設計、研究中心專案計畫。「企業要達到永續,第一步是要『轉型』,不論是人工智慧AI的導入、產品設計、高耗能製程專項低耗能或商業模式的改變等,很多都是要雙管齊下進行的。」例如台灣消費型電子大廠紛紛推出低碳電子產品,帶動供應鏈製程或材料的改變;飲料或咖啡業者推出循環杯服務模式;大數據的應用可以幫助生產、行銷更精準,創造更有價值的商機。

逢甲大學2022年首次申請即獲「國家永續發展獎」;在「2023第十六屆台灣企業永續獎」評選中,從45間大學中脫穎,獲「台灣永續典範大學獎」及「永續報告」銅級獎等獎項屢獲學業界、國家肯定。吳永續長表示,逢甲大學長期以來與產業有緊密連結,現更積極透過政府相關補助與宣導教育資源,提供中小企業碳盤查、ESG、永續報告書製作及產業轉型等輔導。在逢甲大學2022年永續報告書中提及,超過816人次的校內教師、校外合作廠商360家次共同參與永續發展相關研究計畫的推行,產學雙方不遺餘力互助。

除了環境(E)、治理(G),企業的社會(S)文化適應與轉型也是近年逐漸抬高的意識。吳永續長舉出台積電在日本熊本與美國設廠的例子,亞洲與美國社會文化差異造成建廠效率與人力管理的跨文化挑戰,也是不同文化族群省思勞資雙方問題的機會。

這是一個全世界都在面臨的議題,沒有人能置身事外,逢甲大學致力成為永續校園的新典範,實踐高等教育、永續發展與社會責任,將對下一代社會帶往更友善、美好的方向。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