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逢甲大學

從天空到地底 智慧與韌性城市的推手—專訪逢甲大學建設學院周天穎院長

deco

從天空到地底 智慧與韌性城市的推手—專訪逢甲大學建設學院周天穎院長

2021.11.01

文│陳書芸 攝影│許惠娟(經管100)、建設學院

轉載自逢甲人月刊第349期

更多校友資訊,歡迎加入逢甲大學校友網FaceBook

逢甲大學建設學院最早可以追溯到1961年創校四系的其中二系:土木工程學系及水利工程學系,以及早期管理學院的交通管理、土地管理、地理資訊中心,2000年時工學院組織調整,將土木、水利、建築、都計、部分研究中心等單位,整合成立為現在的建設學院,也是目前台灣唯一以「建設」為名的學院。

從天空到地底都涉略的建設學院

逢甲大學建設學院致力培養務實專精與創新研發能力,並負有社會責任感與國際觀的國土建設與永續環境發展專業人才。院內設有土木工程學系、水利工程與資源保育學系、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學系、運輸與物流學系、土地管理學系的學、碩士班。碩士班學位學程有智慧城市碩士學位學程、專案管理碩士在職學位學程、建設碩士在職學位學程。博士班有土木水利工程與建設規劃博士學位學程,以及1個教育研究中心、11個研究中心,其中規模較大的是地理資訊研究中心(GIS),其相關衍伸企業包括天眼衛星科技、天思數位科技、準線智慧科技、易圖科技、OGC亞洲論壇;營建及防災研究中心是由連惠邦教授負責,水利發展中心是由許盈松教授負責,另外也設有關於城鄉發展、交通安全及環境友善能源等研究中心,研究發展方向相當全面。除此之外,建設學院與中國大學合作進修推廣班,陸生大一、大二時在原校就讀,大三來到逢甲大學,大四在回到原校,促進學生在兩校之間有多面向的啟發與學習。

UVA教學場域。

UVA教學場域,中部唯一民航局核可之術科考照場域。

「建設是一體多面的,需要各個不同專業領域一起合力完成,這也是逢甲大學從不同學院抽出各科系整合成立建設學院的原因。」土地規劃涉及交通規劃、土木、空間、運輸物流、環境保育、水利、科技應用、城鄉發展等,從天空到地底都是建設領域的範圍。因此,打造優質教學與綠色研發環境,整合建設領域相關學門,提供專業訓練與完整學習環境,是培養學生因應未來永續發展與智慧城市的首要願景。

智慧國土趨勢 專業場域培育實作能力

「智慧城市」、「智慧國土」是近十年來城市發展的趨勢,通過感測器置入環境中,利用物聯網掌握環境狀況,使人類能以更加精準、動態的方式來管理生產與生活,是未來城市競爭力重要的指標。這樣的概念也是建設學院近年來推動的核心教學,丘逢甲紀念館三樓(原第二國際會議廳)空間,改造成「智慧城市共享學習堂(Smart City Learning Commons)」,於2020年正式啟用,具有高度可變性的空間規劃,主要場域有2間專業電腦教室、1間可提供虛擬實境夢工廠(VR/AR/MR)及開放式實作討論空間。

智慧城市共享學習堂-光固化3D印表機操作教學。

智慧城市共享學習堂-光固化3D印表機操作教學。

教學設備也添購了8米寬之投影牆、3台光固化3D印表機、4台UAV無人飛行器、30台迷你遙控直昇機、12組專業VR眼鏡、35組簡易式VR眼鏡等,結合創能學院專題式課程開放全校學生修習,透過專題式學習與業界關係更緊密,或參加競賽,增加自己的實作整合能力。學生的反應都是受益匪淺,讓實務與學理能產生良性循環。

智慧城市微學程期末評競優勝頒獎。

智慧城市微學程期末評競優勝頒獎。

校園裡各處都可以是延伸學習的場域,例如:校園環境安全監測或無人機考照場。其中無人機考照場更是台中市都市計畫區裡唯一可以合法操作無人機的場地,並提供就地考照的服務。與政府單位或民間企業包辦聘請業師開設無人機證照班,除了訓練學員操作無人機之外,也學習如何蒐集圖像、資料分析,最後成為可用的參考資訊或數據。

智慧城市碩士學位學程

此學程成立於民國106年,107年開始招生,是台灣第一個針對未來城市規劃專屬設計的專業課程。課程圍繞大數據分析、智慧城市科技導論兩大主軸,由程式規劃為基礎,應用感測物聯技術,引導學生設計與邏輯分析。逢甲大學附近的中央公園就是以智慧、低碳、創新為設計理念,感測設施包括電力、監視、滯洪池水位偵測、廣播、緊急求救、照明、車牌辨識系統等,是戶外智慧場域的教學好去處。

建設學院設置智慧城市微學程,有三門必修課:智慧城市科技與生活、智慧城市與環境模擬、三維數位城市建構與應用,以小組專題方式進行,修習完9學分即可獲得微學程證書,也可將研究成果參加競賽。

整合系所資源 強化師資 打造土木、水利研究室

建設學院以培育具備國土建設專業技能,能策畫執行、專題研究、溝通協調之跨域整合與專案管理能力,因此除了訓練學生的創新獨立思考、拓展視野、社會責任感,還需透過老師與企業的合作鏈結,帶領學生從實務操作中學習。

逢甲大學的約聘專任研究教師是學生的老師,也是許多研究中心的研究專員,皆具有博士學位。他們的研究計畫與產學合作密不可分,在研究中心執行計畫時,與企業有鏈結,能帶領學生參與研究,還能指導研究生,利用這種雙管齊下的操作方式為學校產生交叉效益,近年來更以智慧城市發展為主軸,串聯院內各系招生目標。針對歷史較悠久的科系,如:土木、水利系的系館,預計將從遼闊的地下室改建成智慧建築、土木研究室,一樓為水利工程、測量研究室等。

左圖:測量儀器操作;右圖:環境監控學習場域-雨量筒架設。

以下為建設學院的地理資訊研究中心所提供之研究執行案例。

智慧運輸案例:天眼衛星科技的冷鏈疫苗配送管理

現階段台灣疫苗的冷鏈配送乃由亞洲最大醫藥保健服務集團裕利醫藥負責執行。因既有藥品優良運銷規範(GDP)是針對2至8度溫層進行規範,至於零下20度與零下80度溫層的規範,是因應本次疫情,透過政府、疫苗原廠密切聯繫,才訂定出超過千條SOP,並且要將2分鐘的作業流程縮短至40秒完成,讓台灣醫藥物流水準獲得大幅提升。

其中,從冷鏈倉庫至醫療場所之間的配送,裕利醫藥集團找上逢甲大學第一家衍生企業—天眼衛星科技協助開發「疫苗配送平台」應用程式,藉由追蹤疫苗配送即時資訊,包含溫度監控、配送時窗、任務進度等,讓疫苗從產地到手臂的最後一哩路,可如期如質地平安送達。

冷鏈疫苗-疫苗配送平台,管理人員需確認疫苗狀態。

冷鏈疫苗-疫苗配送平台,管理人員需確認疫苗狀態。

地方創生案例:九份二山的創生與永續

地方創生以發展合適在地的新經濟、新商業模式,協助偏鄉、社區、青年,結合學術、產業、地方資源建立基礎生態系統,並創造經濟價值,以達到自立更生長期經營之方式。

位於台灣南投縣中寮鄉和興村與國姓鄉南港村交界處的九份二山,是九二一大地震的重災區,使當地人們失去了家人、家園。逢甲大學GIS中心團隊花了3年的時間協助水土保持局將「防災創生」的概念導入,成功建置觀測站,並結合環境議題與在地文化進行產業形象與產品行銷設計,增加在地經濟產值,讓九份二山再次復甦。除此,也鼓勵當地居民加強環境保育與生態旅遊,使其產生凝聚力與更強烈的歸屬感,在正向循環下,無形中也增加青年回流家鄉的可能性。

產學研發案例:臺中防疫地圖整合平台

由於2021年5月國內新冠肺炎確診人數不斷攀升,逢甲大學GIS中心與台中市政府合作,不到一周的時間就開發出「台中確診足跡地圖」應用程式,隨時可以掌握確診者足跡,每個足跡點都會顯示日期、足跡停留時間、地點名稱、距今天數,讓民眾查詢更加方便、省時。

台中確診足跡資料。

台中確診足跡資料。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