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逢甲大學

校園數位轉型 打造5G專網學習場域—專訪王履梅資訊長

deco

校園數位轉型 打造5G專網學習場域—專訪王履梅資訊長

2021.08.11

文│陳書芸 攝影│李雅婷、逢甲大學資訊處

轉載自逢甲人月刊第346期

更多校友資訊,歡迎加入逢甲大學校友網FaceBook

 

企業裡有MIS部門協助公司系統運作,而學校裡的資訊處就是支持學校事務發展。從過去拿著紙本,走到教室與老師面對面上課,如今已有許多數位課程資源,讓學生更彈性自主學習、疫情期間遠距教學等,隨著科技趨勢轉變的教室型態,都與資訊處的工作息息相關。本次專訪逢甲大學資訊長王履梅博士(以下簡稱王處長),和我們分享資訊處目前的業務範疇。

步步為營 校園資訊化

逢甲大學資訊處成立於民國58年7月,最初名為「電子計算中心」,民國75年轉型為「資訊中心」。民國90年單位升級後正式更名為「資訊處」,是全校的第一級單位,目前負責訂定學校資訊政策,整合資訊系統支持學校事務,以滿足全校師生對資訊服務之需求,提高個人化資訊服務與資訊通訊基礎環境建設之研發,讓每位校內外使用者皆能不受空間與時間限制地取得所需資訊。

民國86年至98年,開始建立網路基礎建設、資訊蒐集與系統化、校務資訊系統建置、硬體機房設置、更新服務機制;民國99年至108年資訊系統雲端化,讓校內資訊流通更加快速、易得,發展雲端個人化儲存服務,擴增AI教學平台與智能教室設備,並加強行動裝置應用服務,達到三網共構系統(校務、MyFCU、行動逢甲),並推行無現金校園。民國109年至未來114年,以打造智能校園為發展主軸,使IoT物聯網更多運用於校園中,可以更容易掌握校內教室、環境資訊,優化系統服務,提升校務工作便利性與效率;透過大數據中心協助資料演算,使資訊更精準、快速傳遞,支援師生研究與教學;智能教室除了有好的資訊設備之外,也提供舒適環境,利用空氣盒子偵測,透過IoT集中掌握所有教室空氣與溫度品質。未來資訊處會聚焦校務與使用者需求發展以人為本、使用導向的智能校園,提升教學與研究品質、校務行政作業效率。

校園數位轉型四大要素

透過資料培養洞察力:從過去到現在的校務系統建置、歷史資料累積、每日營運數據資料、師生教學與學習的資料等,將所有校務資料經彙整、分析後加以運用,協助學校事務決策與發展。

依需求應用雲端:逢甲大學擁有自己建置的伺服器與硬體環境,不過每逢學期忙碌的週期性事務,如選課、成績查詢、遠距教學等,階段性的需要大量雲端服務資源。而資訊處便是透過雲端資源不斷地提升,使學校能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擴增設備並持續正常運作。

敏捷開發萬物聯網:只要具有電子傳輸功能之IoT設備皆能連接IoT網路,藉此更加容易掌控校內設備與環境資訊。

資訊安全驗證授權:運用資訊安全系統加以確保資料傳輸過程的安全性。

物聯網與行動逢甲 5G專網打造智能校園

「行動逢甲」誕生於2016年,以創新服務模式建構行動校園環境,提供訪客、教職員、學生使用,也有助學生招生及校園資訊推廣。行動逢甲串聯校務整合資訊系統、MyFCU招生網路報名系統、iLearn、Teams,簡化行政流程,功能介面也更加優化,提升網路教室與遠距教學系統效能,而這些皆來自校務、大數據資料庫、IoT即時資料蒐集,是IR分析的主要來源。另外,”Kanban”也是校內蒐集即時資料的工具。逢甲大學物聯網(IoT)平台整合全校的監視系統,門禁系統紀錄與管制人員的出入,電能系統可以控制校內電流使用與配置,以及教室中的空氣偵測盒子、紅外線偵測,協助掌握環境品質,結合教室管理與校務系統,將以上資訊全部整合在智能教室的介面中,進而達到教室設備環境管理。

今(2021)年4月9日,逢甲大學李秉乾校長與帆宣系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新明董事長暨執行長簽訂產學合作協議書,未來將成立「5G智慧城市產業發展」。如此產學合作一方面透過電信業者的5G技術,讓校園成為企業的小規模測試環境,另一方面,打造校園5G專網,是人才培育的重要實驗場域。雙方預計在2021年至2022年陸續投入超過八千萬的軟硬體設備,架構室內、室外、以及移動式三組5G企業專網基地台與核心網設備,以及全尺寸室內、室外實驗場域。其中室內場域佔地超過200坪,可以提供智慧住宅、智慧製造、智慧展演、智慧醫療等系統整合與測試,以及國產5G專網基地台與核心網設備開發測試使用。2021年雙方首先規劃就「智慧製造」與「智慧防救災」兩大主題進行合作。室內場域的智慧製造研發合作,包括「5G智慧工業生產系統與資訊監控計畫」以及「5G通訊平台效能驗證分析及資安DDoS攻擊辨識」兩大主題,期望提供中部精密機械及製造廠商自動化升級與導入5G企業專網的全方位解決方案。

李秉乾校長(右)與高新明董事長簽訂產學合作協議,共同打造亞太首座全應用型5G專網實驗場域。

攜手師生參與數位轉型 虛實整合創新教學

在校園科技發的同時,也會由老師帶領學生一起進行研究實作,如:5G專網管理機制,由師生共同參與管理機制設定;IoT物聯網串聯平台,讓學生參與物聯網資訊串聯、使用介面設計。也有由學生提出需求,進而達到資訊服務更全面,例如:圖書館自修室座位預約制度,讓學生不用搶位子,同時也要建立制度,防止學生占用空位,達到空間最大利用。

打造智能校園,也提供舒適教學環境。

除了因應疫情期間的遠距教學之外,由逢甲大學劉安之前校長帶領的團隊,以磨課師課程為基礎,推動教育部「數位深耕計畫」,以多元產製方式持續開發系列課程,並透過與跨國領導企業合作,達到特色課程發展與數位教學資源的豐富性。整合數位學習課程以及創能學院(iSchool)實體課程,形成虛實課程架構,並發展新一代混成式(hybrid)學習課程。鼓勵校內教師精進教學策略,應用MOOCs課程教材融入於學生的自主學習課程及引導式學習課程、加強型學習課程。另外,AI研究及應用創新實踐場域資源,有助師生教學及學生畢業專題研究或未來職涯探索學習;數位課程也是推動開放式大學、終身學習的方式。

校園科技猶如企業與社會的縮影

資訊處也藉由資訊網頁能力成長課程積極培訓學生成為專業志工,全程共30小時,訓練網頁製作能力及國際證照課程,結業頒發結業證書,方可協助對外資訊服務相關事宜。資訊處志工服務內容包括程式撰寫、櫃台值班、新生網路設定及電腦問題諮詢、校內電腦問題、協助政府處理農業相關資料庫工作等,歷年來志工培訓人數逾400人,是資訊處擴大服務範圍的一大助力;每年期末舉辦表揚餐會彼此勉勵,表揚證書也有助於研究所推甄。

資訊處志工培訓課程。

王處長表示,目前在逢甲大學資訊處的同仁約50位左右,有部分是以承接公民營產學合作案形式工作。資訊處同仁中,有近10位同仁還須兼顧各項硬體設備維護,在不同機房與電腦房中穿梭,維護內容包括全校的資料庫、軟體、有線網路、無線網路、電話、電信、虛擬主機等,而校內所使用的系統皆由資訊團隊開發(圖書館與財務系統除外)。支持校務發展,讓學校資訊持續運作是資訊處最大的宗旨,而未來的智能校園環境發展期盼能帶給師生更不一樣、全新的教學場域。

資訊處最堅實的團隊。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