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逢甲大學,讓我懂得把握青春,綻放四年最美好的青春姿態。
這逢甲短短的四年中,我認識許多好朋友、第一次離開台灣、參加了許多社團,更重要的是,我認識了我自己!大學四年級時透過學校到中國北京科技大學交換,在北京期間我積極參加各項活動,找尋更多資源和機會。很幸運地,後來透過北京清華大學成功申請到由哈佛、史丹佛以及柏克萊等著名世界級機構共同合作,設立在義大利的歐洲創新學院,與來自世界各地頂尖學校的學生們的學習方式和態度,一起在這裡學習世界最新鮮的知識,交換世界最豐富的想法,享受最豐富的資源。
結束在歐洲的學習之旅回到台灣後,很意外地收到來自英國牛津大學的MBA邀請信,讓我又驚又喜。原來只要在學校一步一步累積自己的實力,好好運用學校所提供的豐富資源,勇敢踏出舒適圈走向國際,一定可以有很好的表現。在逢甲的這四年,我找到自己的興趣,定位未來的方向,也創造自己的人生價值!這段時間絕對是我在人生中最美好的日子。
透過國際事務處的交換研修計劃,成功申請到大四下學期到北京科技大學交換。
北京是個國際化的大城市,我身邊有來自於世界各國的交換學生和留學生,有些人來自的國家,是我在台灣時連聽都沒聽過的。北京科技大學位在中關村隔壁,中關村不但是中國的高科技中心,也是北京大學和清學大學的所在地,這樣的地利之便,讓我能掌握中國科技趨勢的脈動,也能常常到北大和清大聆聽大師演講。
環境很重要,心態也很重要。來到北京,就像在台灣常聽到老師分享的一樣,早上八點課還沒開始,教室已經坐滿預習功課的學生了,當場的感覺是震撼的,他們是那麼拼命為了自己美好的未來。
大四上學期我在逢甲充分運用學校資源聽了許多演講和參與創客中心開設課程,也參加通識課程「強本高濤」,深受翟本喬與李濤老師的影響;大四下學期,我在北京繼續努力,無論是在課堂上或是在各種演講中,都能找到學習的典範。很慶幸自己在大學四年中,有把握機會出國交換,這半年異地求學生活體驗絕對是我人生中難忘記憶。出國交換一點都不難,只要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做就對了!
這一切都來得太快,快到其實還沒理解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在義大利歐洲創新學院的學習,是目前人生中最充滿煎熬挑戰,卻也是最自信的一段日子。
這是一個自由交流的環境,四處充滿著來自各個國家想要改變世界的人們,闡述著改善問題的想法,在這裡待上一段時間你甚至會覺得世界真的是充滿著希望,因為有無數的人們想要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也甚至因為這樣,幾乎感受不到語言的隔閡,因為每個人都是最真誠地提出最理想的想法,甚至我也很驚訝自己為何可以能夠和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人暢流無阻地溝通,也發現最自信最大膽的我。
在小組討論中,發現台灣和歐美西方國家的思想差異,因為才剛從思想最線性化的中國交換離開,直接跳到思想廣度最大的環境中,讓我發現即使原來講得是同一種語言,即使每一句話的每個字都聽得懂,組在一起卻會聽不懂意思,這樣的思想差異,讓我在溝通的過程中費了相當大的力氣去理解和習慣,甚至是在溝通的過程中費力到好幾次差點當場哭出來,那真的是一生中最難熬的時刻之一了。
瞭解到思想差異,瞭解到亞洲人不足的地方後就是勇敢地補足缺口、補足缺乏的地方,也發現自己思考的邏輯已經有明顯的差異,慢慢地瞭解到思想和文化的差異,慢慢地融入當地的文化和氛圍當中;發現最大的邏輯差異是在開始起頭的時候,亞洲的邏輯習慣單刀直入地去做陳述,雖然這樣有時可以更快的進入狀況,但有時候也許會少了更多討論的空間;或者在考慮邏輯走向的時候更有可能選到不是最適合的方向,因而錯估了形式或花了很多功夫卻做了白工。
而西方的比較喜歡在ㄧ開頭的時候多去做討論和意見交換,先瞭解各種的可能性和特性,過程中再慢慢地分析理解,到了最後再找出適合自己的道路和方向;也許在ㄧ開始會花了比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討論和碰撞,但在最後要選擇方向和確認想法上面,反而更能瞭解真正的需求,讓每個人都能有各自發揮的方向和餘地 。
後來想想,從個人基礎的教育養成或是團體產業的發展上來看,或許也能看得出ㄧ些端倪。所以身在台灣的我們,要如何兼顧兩邊東西方的邏輯差異,並能夠各取所需截長補短,絕對是ㄧ件值得好好努力的事!
從台灣出生的我們,因為有著ㄧ張東方臉孔,有時在第一次人與人的接觸上,別人並不ㄧ定會對你有多高的期待,所以有時候會有一種融不入西方文化的錯覺。然而其實只要好好地觀察西方人的做事方式和文化,瞭解他們的邏輯和思維,慢慢地吸收並內化, 並在實際相處上勇敢地表現自己的想法及看法,反而會讓別人眼睛為之一亮,並留下深刻印象。
越是從台灣走出去,也越是對台灣產生信心,也更能瞭解台灣本身需要改進的地方和問題,也更能體悟到,台灣真的是一個充滿希望的美好國度!